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8月27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溪水林场举办,共有150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他们中,有十几年义务帮助藏族同胞架起温暖就医桥的西藏教师桑珠;有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救起落水母女3人的陈帅伟;有几十年省吃俭用为村民修路办实事的96岁老党员邵本道……
这些好人的故事看似平凡,却如一缕缕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了人间。社会恰似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法律制度如坚硬的骨骼,支撑着整体秩序;经济发展似强健的肌肉,提供着前进动力;而真正让这个生命体气血通畅、充满温度的,正是千千万万细微却无处不在的“毛细血管”——好人好事。
我们或许很少刻意去察觉这些“毛细血管”的存在,但它们却真实地遍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邻居顺路帮你接走你来不及去接的孩子,陌生人在你迷路时耐心指引方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绘就了人际之间最温暖的底色。
也许有人觉得,行善需要凭巨资、壮举,或者需要惊天动地的勇气。事实上,真实生活中的温暖,往往蕴藏于琐碎日常,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润物无声。看似微小的善举,恰如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可以减少摩擦、增添温情。
当然,善行的延续既要靠个体自觉,也需要制度保障与社会支持,要让行善者心无挂碍,让好人不流泪、不寒心。当前,社会节奏快、人们压力大,人与人之间易生隔阂,甚至蔓延着一种“无力改变”的沮丧情绪。但无处不在的好人好事告诉我们:改变,未必是轰隆的巨变,更常是细小的回响。一如“毛细血管”,虽可能微不可见,但千丝万缕、彼此交织,就能支撑起整个生命系统的运转;个人的善意虽轻,可当“我帮你”成为“我们帮你,你帮我们”,当一次援手延伸为一种习惯,便能汇成推动社会向善的磅礴力量。
点点滴滴的善行,不仅在构筑社会信任的基石,也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底蕴。好人好事的真正价值,从不在于能否“上榜”,而在于它如同种子一般,会生根、会发芽、会延伸,被温暖过的人,心中自会生发出同样的善意,见证善行的人,眼里也会发出另一束光。善,就这样悄然传递,如“毛细血管”般不断延伸,最终温暖了整个社会。
愿每个人都成为这样一条“毛细血管”,以微小善行温暖彼此。当千万条“毛细血管”相连相通,我们的社会必将成为一个气血充盈、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