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打扫教室让劳动教育名存实亡
◎ 林春

    最近,有家长发帖称,开学之际,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打扫。以“家长打扫教室”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不难发现,类似新闻和旧闻并不鲜见。一些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教室需要家长来打扫?

    笔者以前开学时,教室卫生是全班师生一起打扫。然而如今开学,一些学校的班级不仅动员家长打扫教室,甚至希望请保洁阿姨来打扫,认为既解放了家长,也省去了老师动员家长的麻烦。这样的举措真的好吗?

    打扫教室卫生,理应是学生的“开学第一课”,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劳树德的一课,也是一件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一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教室打扫干净,意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只有体验了搞卫生的辛苦,才能更好地爱护环境,在校园、教室不乱丢垃圾、不乱涂乱画等。

    如果家长代劳,或请保洁阿姨来完成,这就跟家长替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一样,属于“越俎代庖”,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让劳动教育名存实亡。至于一些家长担心学生难以完成打扫教室的劳动量,属于杞人忧天,毕竟工作量只有那么多,还有大家一起干,家长应该学会放手。孩子终将展翅高飞、独立成长,家长无法全程代劳包办。

    教育部2020年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教室和校园卫生,是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家长应予以支持和理解,学校或班级的老师更不能无视相关要求。

    家校合作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能搞责任转嫁。要改掉家长、保洁阿姨打扫教室的“毛病”,既需要家长懂得放手,通过适当的劳动实践培养孩子的自主生存能力;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既掌握劳动技能,又培养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育人目标。

当前:3版(202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