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 “寸土寸金” 的诱惑,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
超大型城市上海如何建设“千园之城”?
◎ 陈玺撼

    温度

    一流的人才选择在一流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千园之城”创造土壤,让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种子生根发芽

   盘活

    外环绿带变身环城生态公园带,以及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都是上海“挖潜”的代表作

   共建

    越来越多尝试打破传统功能边界的非典型“公园”正在上海出现,比如属于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的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

家长带着小朋友在上海世纪公园草地上玩耍。 朱伟辉 摄

    背靠外环,沿龙吴路向南百米,名为“无限阳光”的向日葵花海“涌”入眼帘,65岁的退休职工刘芳激动地挽住老伴,享受“家门口”蝶变带来的惊喜。作为上海第1000座公园,今年开放的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见证上海迈入“千园之城”新阶段。

    截至目前,上海各类公园达1013座,其中城市公园522座、口袋公园371座、休闲森林公园119座及主题公园1座,提前实现“十四五”末建成“千园之城”的目标。上海将目光投向未来十年:到2035年,力争再建1000座公园,公园总数达到2000座。

    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空间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未来1000座公园在哪建?怎么建?

    为何建?公园是上海的生态“基石”

    1868年,外滩公共花园(今黄浦公园)建成,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园林的城市。

    城市公园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为工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尤其满足了普通城市居民暂时摆脱恶劣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至今,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公园最重要的功能。

    在这一维度上,公园就是上海的生态“基石”。公园越多,“绿色家底”越厚,城市韧性越足。

    它们能够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蓄滞雨水。和平公园改造时,新增8700立方米临时滞蓄空间,吸收、过滤周边约36公顷区域超过管渠排水能力的雨水。

    公园还是破碎化生态环境的“黏合剂”。上世纪初一度在上海消失的獐,在华夏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崇明明珠湖公园等地“回归”,繁衍生息。

    在公园里亲近自然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幸福感、缓解压力,这种“20分钟公园理论”在社交媒体和都市人群中传播。

    带上一杯咖啡到虹桥公园“放空”,被绿意拥抱的午休让在科创企业上班的姜华才思泉涌:“公园很神奇,它们抚慰人心,还能激发创意、谈成合作。”

    一流的人才选择在一流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千园之城”创造土壤,让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种子生根发芽,正是上海吸引和留住全球高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口袋公园,推进绿地开放共享。

    在哪建?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

    上海世博会后,后滩地区被誉为第二个陆家嘴。经测算,用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的这片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亿元。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在上海城市发展决策中,这是始终如一的坚持。

    这样的坚持不容易,除了克服“寸土寸金”的诱惑,还要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瓶颈。公园绿地的数量和品质如何兼得?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是有效途径。

    近年来,上海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和“灰色”空间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就是一种主流的“+公园”方式。

    口袋公园是大都市密集区补充公共空间和绿化的重要手段,依城市道路、商业街区或居住区等建设,面积在4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相比“大开大合”的城市公园,这类小型公共开放空间往往更亲近居民,有更强的可及性,更能满足居民对周边生态休闲游憩空间及相关功能的渴求。

    许多潜在的存量资源转变观念,也能为下一个“千园之城”建设贡献力量。外环绿带变身环城生态公园带,以及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都是上海“挖潜”的代表作。

    2021年,上海全面启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截至今年7月,浦东赵家沟秀林公园、嘉定蝶语园等40座“环上公园”已建成,明年之前,普陀新杨公园、浦东沔西公园等最后10座“环上公园”也将建成。同时,上海还在推进“五个新城”每年50公里环新城绿道和5000亩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的建设。

    上海还有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单位附属绿地,它们往往有深厚的绿化、历史文化基底。在不改变权属和充分尊重权属单位意愿的基础上,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100余公顷绿地向公众敞开。

    此外,一些可开放的立体绿化也有成为公园的潜力。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绿处处长管群飞介绍,立足超大城市实际,在“寸土寸金”的压力下,在“空中”造绿,已成为上海多维度拓展生态空间的重要增长点。“十四五”期间,上海的目标是新建20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

   怎么建?打破传统功能边界,建设“非典型”公园

    近年来,越来越多尝试打破传统功能边界的非典型“公园”正在上海出现,它们也将是上海下一阶段“千园之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属于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的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

    环城生态公园带是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通俗来讲,就是“一大环”和“五小环”。“一大环”主要由“环上”(98公里外环绿带)、“环内”(楔形绿地)、“环外”(生态间隔带)构成。“五小环”指的是“五个新城”绿环。

    截至今年7月,上海累计新增楔形绿地330公顷,正在推进吴淞江、碧云楔形绿地,北蔡、大场楔形绿地的建设,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

    线形的绿道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绿地。

    绿道主要依托绿带、林带、水道河网、景观道路、林荫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它串联起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节点,以及破碎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休闲健身、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

    “目前,环城生态公园带上还有一些断点,而绿道是有效的‘解法’,如果用绿道把它们都连起来,那上海就有一座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公园。”管群飞表示。

    用相同的角度看向郊野空间,上海还有大片可以提升服务功能的林地。截至目前,上海已建设完成193座开放休闲林地,分布在闵行、嘉定、松江、浦东等9个区和临港新片区,提供了具有休闲、健身、康养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绿色生态空间。它们中服务功能完善的,进一步打造为休闲森林公园,目前上海有119座。

 

当前:4版(202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