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促进精神共富的路径探索
◎ 徐增鎏

    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物质富足与精神富足的双重实现。精神共富更注重全体社会成员在文化认同上的一致、价值追求上的同向以及精神体验上的共享与提升。当前,我国精神文化资源在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部分群体的精神需求也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精神共富的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基层实践属性,能够通过创新路径破解这些难题,为精神共富搭建起一个文化激活、主体赋能与资源流动相融合的实践框架,进而将高校的专业能力与社会的精神需求紧密连接,让精神财富的创造与共享从理念走向现实。

    一、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纽带,夯实精神共富文化根基

    精神共富的首要条件是构建具有普遍认同的文化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一内核的重要来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困境,部分传统艺术因脱离当代生活场景被“曲高和寡”化,年轻群体对本土文化的认知逐渐弱化,导致文化认同难以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键作用在于通过文化转译的创新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符号转化为生活元素,重新建立个体与文化的情感连接。中国美术学院组织志愿者在黑龙江林口、浙江杭州东站开展的“中国书法在地传播计划”,针对书法与大众生活脱节的现状,将传统书法字体与在地文化相结合设计书法美育体验、文化墙等,邀请群众共创在地IP,并将书法创意融入扇子、冰箱贴、笔记本等日常用品。同时举办主题书法展览,这种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融入节日氛围、走进日常生活的实用元素。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项目反馈:老艺人在看到技艺被群众喜爱时重拾传承信心,年轻人在动手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实用价值,孩子在美育体验中形成对家乡文化的鲜活记忆,不同群体通过志愿服务搭建的文化场景建立起多层次的文化认同,而这种认同正是精神共富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

    二、以双向滋养成长为动力,激活精神共富主体活力

    传统帮扶模式多存在单向给予的局限,难以有效激发参与主体的主动意识,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通过构建双向赋能的互动生态,让大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成为精神共富进程中的成长主体。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实践服务中深化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的认知,服务对象则在与志愿者的互动中提升自身能力、树立发展自信,形成精神财富在不同主体间的双向流动。中国美术学院团委联合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在杭州市残疾人文创孵化园(文新)开展的设计能力帮扶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就清晰呈现这一过程:大学生志愿者先以学习者身份跟随专业教师或传承人系统学习技艺、整理设计美学推广传播模式,随后引导当地残疾人创业者将家乡的自然景观、民俗符号等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再将这些融合地域和产业特色的作品带回高校举办展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跳出课堂理论框架,切实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层内涵;残疾人创业者则在创作实践与作品展览中获得认可,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传承人通过作品在校园展示看到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三个主体均从最初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创造,这种全员参与,共同创造的主体活力,正是推动精神共富持续深化的重要动力。

    三、以资源普惠共享为保障,畅通精神共富资源渠道

    精神文化资源分配不均是阻碍精神共富的一大问题。优质美育资源、文化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区域与高校内部,乡村地区、偏远地区受地理区位限制和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影响,难以平等获取这类资源。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依托校地联结的独特优势,推动精神文化资源实现双向流动:一方面将高校的专业资源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填补基层在美育、文化领域的资源空白;另一方面把基层的本土文化资源系统收集整理后带回高校,丰富高校相关教育内容,形成高校助力基层资源补充、基层反哺高校教育提升的共生关系。如中国美术学院在四川凉山建设乡土学院,开展的“艺相行·语相通”等项目,针对当地美育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志愿者设计了包含教学材料和本土案例的艺箱,同时收集彝族传统纹样、民歌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被带回高校后用于丰富相关课程内容。这种双向流动模式打破了地域壁垒,让凉山地区的孩子能接触到系统的美育教育,也让高校学生获得了鲜活的本土文化素材。当精神文化资源跨越地域、师资等限制,实现普惠共享,不同群体都能平等获取精神滋养时,精神共富便有了坚实保障。

   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文化传承创新筑牢基础,靠双向滋养激发内在活力,凭资源共享保障服务畅通,为精神共富搭建起可行的实现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立足基层实际需求,将高校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原本静态的文化真正“活”起来,让参与其中的个体主动“动”起来,让精神层面的共享落到实处。对大学生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深入社会、理解生活的成长课堂;对社会而言,则是缩小精神差距、凝聚共同认知的有效途径。未来,要进一步强化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对接,坚持以人为本,让志愿服务持续为精神共富赋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鲜明的精神底色。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青年课题《文艺力量驱动志愿服务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研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2024QN182)]

当前:B3版(2025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