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身体叙事与审美表达,成为激活文化认同、培育价值共识的载体。舞蹈以肢体语言的具象性打破文字符号的抽象界限,将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转化成可感知的动态画面。无论是传统舞蹈中民族文化基因的身体重现,还是现代表达中时代精神的肢体转译,舞蹈始终通过具身认知构建个体与社会的精神纽带。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借动作韵律传递忠诚、仁爱等道德理念,让抽象的价值准则变为可触摸的情感体验,还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唤醒集体记忆,以身体语言的代际传递维持文明脉络的延续。
舞蹈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传递积极价值观念,培育高尚道德情操
舞蹈艺术传递积极价值观念,本质是将人类文明中的精神准则转化为可感知的肢体语言,在观众心中建立道德认知。这种传递突破文字抽象性,以肢体的张力与韵律构建价值观念的具象图景。舞者在舞台演绎忠孝节义故事时,刚劲舞姿可呈现忠诚内涵,柔美旋转能展现仁爱之意。如表现亲情的舞蹈,舞者通过肢体缠绕与托举,将亲情的温情转化为视觉符号,让观众在观看时可自然体会责任与关爱的意义。这种具身化的价值表达,使诚信、勇敢、奉献等道德概念不再是生硬的条文,而是通过舞者的动作、节奏与神情,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体验。
在道德情操培育方面,舞蹈具有独特的浸润作用,它借助身体叙事营造审美场域,引导观众进入“共情的凝视”状态。舞台上呈现见义勇为的场景时,舞者对抗暴力的肢体语言中蕴含的力量,会激发观众内心的正义力量;演绎脱贫攻坚故事时,舞者模拟跋涉山路的步态与相互扶持的姿态,会唤起观众对奉献精神的深层认同。这种情感共鸣源于人类身体对动作的本能理解,肢体的张弛、聚散,对应着开放与封闭、团结与疏离的精神状态。观众在观察舞者身体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代入情境,使道德判断从理性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
(二)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提升社会文化素养
舞蹈以身体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舞蹈里的典型动作,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显性呈现。如汉族秧歌的“扭”与“颤”,体现着农耕文明的生活节奏;蒙古族舞蹈的“马步”与“抖肩”,凝聚着游牧民族的豪迈气概,这些动作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具体彰显。当舞者按传统范式演绎经典剧目时,便是在进行跨越时空的文化传递,将祖先的智慧、技艺与审美通过身体复刻传达给当代观众,让古老文化记忆在舞动中得以保存。
舞蹈艺术的创新并非背离传统,而是基于文化根脉的创造性转化,比如将敦煌壁画“飞天”姿态与现代舞蹈语汇相结合,保留“反弹琵琶”经典造型的同时融入现代肢体表达,使传统艺术形象以符合当代审美的方式重现,实现文化基因的重组与激活,让传统元素在新语境中获得阐释,让现代观众在熟悉审美框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在提升社会文化素养方面,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双重作用:传统舞蹈能让观众直观接触文化原生形态,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精神追求,建立对文化根源的认知与尊重;创新演绎则打破文化传承的时空壁垒,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连,培养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心态。人们频繁接触不同地域、时代的舞蹈作品,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文化谱系的整体认知,这种认知可转化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在传统与创新的统一中,帮助社会成员构建深厚文化底蕴,让文明脉络在身体记忆中延续。
舞蹈艺术助力文化传承的策略
在新时代语境下,舞蹈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需从多元维度构建策略体系,充分释放其文化浸润的独特价值。
创作层面,组织编导深入基层采风,扎根乡村、社区、企业、校园等,挖掘当地人民的生活肌理、情感内涵与地域民俗文化、历史典故,提炼契合时代脉搏的主题,诸如乡村振兴中的奋斗群像、科技创新里的奉献剪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坚守叙事。以现代舞蹈语汇进行创新性转译,突破传统形式局限,融合不同舞种技法,同时锚定编舞的叙事逻辑,使作品既承载生活本真的质感,又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思想纵深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例,可围绕非遗项目构建舞蹈叙事,通过肢体语言解构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与文化基因。
传播推广需搭建线上线下交织的立体网络。线上,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与视频网站,定期推送精品舞蹈、创作幕后与教学内容,联合网络媒体发起舞蹈话题挑战,邀约明星、网红及普通爱好者参与,激活全民参与的传播势能;打造网络直播平台,定期举办线上演出、讲座与交流活动,打破地域壁垒。线下,在城市地标、公园广场举办露天展演,设置互动体验环节,缩短舞蹈与大众的心理距离;与剧院、音乐厅联动推出演出季,精心策划主题节目单,同时组织舞蹈团走进社区、校园、企业等,根据不同群体特性定制演出内容,强化亲和力与针对性。
教育普及领域要构建层次分明的教育生态。学校层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将舞蹈纳入美育课程,配备专业师资,并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课程体系,培育舞蹈兴趣与审美感知。同时,开展校园社团活动与舞蹈赛事,搭建展示平台;高等教育阶段强化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并面向非专业学生开设舞蹈美育通识课程。社会层面依托文化馆、少年宫、老年大学等机构开设舞蹈培训班,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邀请知名舞蹈家举办公益讲座与大师班,提升社会大众的艺术鉴赏力。
结语
舞蹈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活体基因,始终以身体叙事书写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传递价值时,它让高尚情操成为身体可感的精神图谱;传承文化时,使传统精髓突破时空界限,转化为当代审美的创新表达。这种浸润式的文明建构,彰显着艺术赋能时代的独特价值,印证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深层逻辑。当舞蹈韵律与时代心跳共振,身体表达与文明进步同频,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坚守艺术人文底色,激活舞蹈动能,才能让这一艺术形式,在传承路上不断焕发活力,为新时代文化长卷注入独特印记。这是舞蹈艺术的使命,也是当代文化建设者应有的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舞蹈创作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5CYS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