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
◎ 丁虹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独特的技艺智慧与文化基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则是培养创新设计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是激活非遗当代生命力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但当前二者的融合存在实践浅层化、项目与教学脱节、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时,则制约着非遗的有效传承与教学实效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将梳理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价值意蕴,再剖析实践困境,进而探索阶梯式实践模式、问题导向型项目设计与三位一体资源保障的落地路径,以期为非遗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协同发展提供思路。

    一、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价值

    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可借助实操训练与项目落地相结合的模式,实现非遗传承保护水平与学生设计能力的双向提升,其价值体现在教学实践各环节的实际效能中。从教学实践落地角度来看,可打破纸上设计的局限,推动教学从理论层面转向实操层面,让非遗技艺与设计教学的实践需求深度结合,构建更具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从学生实践能力成长角度来看,能强化学生设计落地能力,促使学生跳出传统单一的设计形式,深化对非遗技艺中材料特性、工艺限制的认知,提升设计作品向实物转化的可行性;从非遗传承保护角度来看,高校教学实践可赋予非遗创新动能,依托高校设计资源与视角,推动非遗技艺突破传统应用场景,实现应用领域的拓展;从跨专业协同角度来看,则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不同相关专业围绕非遗实践项目开展协作,让学生在共同实践中既能掌握非遗技艺,又可提升跨学科协作能力,彰显实践教学的综合成效。

    二、当前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困境

    非遗在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实践浅层化、项目与专业教学脱节、资源保障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实践效果。实践浅层化表现为教学多以短期体验为主要形式,缺乏长期、递进的系统性实操训练体系,未形成持续且深入的实操培养路径;项目与专业教学脱节体现为非遗实践项目未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无法构建工艺、设计、落地之间的完整闭环,导致学用分离;资源保障不足体现在,高校非遗实践所需的专项场地与专业设备短缺,难以支撑特定非遗工艺的实操开展,以及高校与非遗传承基地的合作不足,无法保障实操训练的连续性。

    三、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路径

    高校需围绕实践这一核心,从实践模式、项目设计、资源保障等维度,搭建非遗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可落地体系。

    一是构建阶梯式实践模式,分阶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低年级开展非遗工艺基础实操,如视觉传达专业学习剪纸刻制、陶艺拉坯等基础技法,要求掌握1-2项非遗工艺核心操作,剪纸需独立完成复杂纹样刻制;中年级每学期开展1个专业融合实践项目,如产品设计专业结合家居设计课程推进榫卯结构家具设计实践,学生先在木工工坊由传承人带教学习榫卯制作,再完成家具设计方案,最后制作1∶1实物模型;高年级可将校企合作落地实践设为毕业设计非遗方向必选项,如与非遗企业合作开展非遗衍生品开发,学生需完成市场调研、工艺优化、设计打样、小批量生产等实践流程。

    二是设计问题导向型实践项目,打通工艺、设计、落地等环节,围绕非遗传承痛点与设计行业需求设置课题。如针对传统漆器实用性不足的问题,环境设计专业可开展漆器室内装饰构件设计实践,学生先调研漆器工艺的耐磨度、色彩稳定性,再结合室内设计需求设计漆器茶几、壁饰等构件,最后与漆器工坊合作完成制作,将成果应用于民宿室内设计等场景,既可解决漆器应用场景问题,也可实现设计落地。

    三是建立三位一体实践资源保障体系以确保实操落地,推动非遗教育走向深入。高校内部需因地制宜建设专业化实训中心,根据工艺门类的差异,配置相应的操作空间与工具。如刺绣工坊配绷架、绣线,金属工艺工坊配熔炉、锻打工具,并设专职管理员维护设备;校企层面可签订长期实践合作协议并明确权责,包括企业提供传承人、生产场地,高校提供设计人才、研发支持。部分高校在与木雕企业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实践经验,企业定期派传承人驻校教学,高校则为企业研发非遗衍生品,学生的设计成果也反哺到产品研发中,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促进。

    结语

    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动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将非遗融入教学过程,能够从内容维度拓展艺术设计教学的广度,从形式维度提升艺术设计教学的多样性,进而在文化素养层面深化学生对传统的认知,在创新能力层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可为非遗传承构建年轻化传承路径与专业化发展支撑,促进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双向赋能。当前,非遗与艺术设计在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境,可通过上述针对性策略予以化解,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未来,高校需强化与非遗领域的协同联动,持续革新教学模式以适配时代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兼具深厚文化自信与扎实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为我国文化事业的推进与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作者系成都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当前:B3版(2025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