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露台经济日渐兴起,以创新姿态激活城市“空中资源”,其蓬勃兴起是城市发展规律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的结果
隐忧:
露台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领域,露台安全、噪声扰民、油烟污染等问题困扰居民,也制约着露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
进一步完善露台经济的行业标准,建立“动态评估+退出机制”,从拓展多元场景等多个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

成都IFS楼顶露台的“爬墙熊猫”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汤贵仁 摄
初秋,在四川成都IFS购物中心7楼顶层的露台上,微风裹挟着焦糖与咖啡豆的香气扑面而来,开阔的露台上,步行小道蜿蜒于高低起伏的绿地之间,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点缀其间,时有艺术展览可供参观,如织的人群徜徉在这片洋溢着艺术气息的广阔露天空间。一旁美食店铺云集,琳琅满目的商品给了市民诸多消费选择……
近几年,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加快,露台经济日渐兴起,以创新姿态激活城市“空中资源”,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兴 起
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在重庆,联合国际写字楼的云端之眼曾是一个高空停机坪,如今成了当地炙手可热的拍照打卡点,可以360°全通透、无死角地纵览两江四岸风景,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往排队打卡观景。
在天津,梅江环宇城占地2800平方米的屋顶滑板公园不仅有滑板场地,而且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街道场景,三五成群的“板友”、骑小轮车的孩子、专程来拍照的顾客,让这个“空中运动场”人气十足。
城市里的露台、屋顶、天台等,如今既能品清茶、尝美食,也能看戏剧、听音乐会,甚至还能打网球……向上突破、向外延展的各种消费新场景在这里“解锁”。
露台经济为何走红?
记者调查发现,露台经济的蓬勃兴起是城市发展规律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的结果。
一方面,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开发屋顶空间成为提升城市商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市民更渴望在与自然交融、视野开阔的环境中获得精神滋养与情感共鸣,个性化、体验化消费场景的需求持续增长。
业内专家认为,露台经济的兴起,顺应了城市文明向“人性化”“生态化”演进的趋势,打破了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隔阂,将原本封闭的屋顶转化为开放的公共文化交流平台,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景观,也促进了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成为城市文明发展中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困 扰
走红背后暗藏隐忧
露台经济持续走红,但在实际运营中,不少问题让商家和居民头疼不已。
露台经济目前大部分还集中在餐饮领域,露台安全、噪声扰民等问题就是不少市民吐槽的话题。“从晚上8点到凌晨1点,对面就会传来划拳声、音乐声,吵得很。”广州市民邓先生说起露台经营噪声扰民,颇为无奈,“虽然我们小区与对岸商铺隔着一条珠江,但因为是露台没有遮挡,小区临江的住户,基本都会受到声浪的侵扰。”
除了持续的噪声,烧烤产生的油烟直排居民楼,也是困扰居民的一大问题。成都一小区物业表示,因露台经营引发的投诉占总投诉量的三成左右,调解难度极大。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餐饮商家为追求营业面积最大化,在露台违规搭建,如铁皮棚、玻璃房等,并密集摆放桌椅和其他设备,存在超重隐患;夜间经营时,普遍存在电线私拉乱接、使用明火及酒精燃料等问题,而多数露台仅设单一疏散通道,消防安全风险颇大。此外,一些露台区域的安全护栏高度不够,也存在安全隐患。
多数经营者扎堆餐饮赛道,装修风格、产品品类高度相似,同质化竞争严重也让不少商家亏损严重。“刚装修完不到半年,旁边就开了三家风格差不多的。”在重庆经营露台咖啡馆的王雪烦恼不少:“都卖网红饮品和小蛋糕,现在只能不时搞点促销,抢客源,利润越来越薄。”
这些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制约着露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规范引导。
破 局
各地探索多元治理新路径
针对露台经济发展的隐忧,全国从拓展多元场景等多个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
北京推出“微风露台计划”,将300余家特色露台空间转化为文化消费的新载体;上海大力推动夜间经济与露台经济融合发展,为市场主体设置“外摆位”提供便利;广州市海珠区成立露台联盟,依托屋顶天台、空中花园等露台空间场景,将消费群体、空间载体及多元业态有机串联……
“除了露台观景、餐饮等常规产品外,还需要挖掘更多不同的露台产品。”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露台经济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经营者充分考虑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王雪认为,针对年轻人可以设计天空泳池、露天电影派对、天台剧本杀等潮流项目;针对老年人可以设计太极晨练、怀旧金曲茶座、阳光书画体验等项目。
此外,业内专家表示,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露台经济的行业标准,如安全细则、服务规范等,建立“动态评估+退出机制”,对长期违规、扰民、缺乏特色的商户进行规范和优化,推动露台经济实现“烟火气”与“文明度”的平衡,从“数量增长”迈向“品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