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一天、多则数月,养老短托让老人舒心、子女松劲
短托养老破解家庭照护“喘息”之困

    编者按>>>>

    临时需要出门几天,但家里还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刚出院需要专业护理,子女担心居家护理不到位,怎么办?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养老模式在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方面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而且我国九成以上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失能老人,照护老人的家庭面临不少难题。

    为此,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短托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期“深读”对近年来逐渐兴起并在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短托养老服务进行了关注。

    现状

    由试点转向常态化建设

    以短期入住为主的养老托管服务多点开花

    短托养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短期入住为主的养老托管服务。

    早在2013年,天津市多家专业的养老机构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推出了短托或是日托服务,广受欢迎,供不应求。

    福建省厦门市2016年起开始试点建设以日托、短托为主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020年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一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颐养院执行院长杨艳介绍,南京市2018年推动开展养老“喘息服务”,由政府买单送失能老人到机构短托,让家人“喘口气”。由于反响较好,该院多年来坚持开展短托养老服务,并在政府托底的同时,将服务对象范围拓展至半失能、失智老人。

    2019年,新华社就春节养老短托一事进行了报道,文章中提到,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安徽等多地,春节养老短托服务方兴未艾。

    2024年春节,上海市民政局筛选出全市164家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开展短托服务试点,受到老人和家属的欢迎。

    今年春节,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宁夏等地,短托养老服务深受青睐,这一服务模式也由此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上海还出台文件,进一步鼓励短托服务常态化——不仅在春节期间开放,今后将覆盖全年。

    日前,《人民日报》刊发《短托服务,满足老人临时照护需求》一文,对江苏南京和福建厦门的养老短托服务进行了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目前各地正在推动短托养老服务走向常态化,不少养老机构都已开设短托养老服务。

    反馈

    老人入住的真实体验如何?

    子女能喘口气、老人还想来

    在实践中,短托服务的确有助于消除部分老人与家属对养老院的刻板印象。

    家住上海的李阿婆今年已经78岁,她至今记得2023年国庆节期间,她在养老院体验了两周短托服务,从抗拒到主动转为长住。“原以为养老院就是傻呆呆‘等老’的地方,没想到这里书画课、合唱团样样都有!”

    7月4日,福建福州的陈阿姨结束了在鼓楼区安泰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个月的托养生活,回到了华林路的家中。此时,她脚背的伤口已经痊愈,家中的翻修工程也在孩子的打理下接近尾声。“多亏了照料中心,孩子才没那么手忙脚乱。”陈阿姨笑着感慨。

    在南京市栖霞区颐养院,今年81岁的夏翠青老人在养老护理员的陪伴下做着康复训练。上个月,老人因为摔跤导致胸椎体骨折,只能卧床养病。这让儿子陷入两难,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母亲,忙得团团转。后来儿子将她送到离家不远的颐养院,选择了这里的短期托管服务。颐养院为老人定制了康复方案,在这住了二十几天,老人渐渐康复,能下床走走,还参加了院里的兴趣小组。“刚来的时候要坐在床上吃饭,现在自己能下床到大厅去吃饭。这边很好,到冬天我还要再来。”夏翠青说。

    “这里有人照顾,还有老姐妹聊天,比家里舒坦多了。”4月15日,在宁夏银川,接受短托养老服务的蒲奶奶笑着说道。

    今年1月,78岁的蒲奶奶因冠心病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由于体质较弱,且患有癫痫及其他基础疾病,她需要有人持续陪伴和照顾,这让同住的女儿一家陷入了两难境地。60岁的女儿既要操持家务、照看孙子,又要照顾母亲,忙得不可开交。无奈之下,女儿将蒲奶奶送到了家门口的中房幸福里机构,选择了短期托养服务。如今,蒲奶奶术后恢复良好,病情稳定,精神面貌也有了显著提升,还经常和院里的老人们一起娱乐。原定的三个月短住期一再延长,老人甚至笑称“不想回家”。

    探因

    为什么会受欢迎?

    可以解决临时需求,灵活度和性价比高,服务质量得到认可

    短托养老服务也被业内称为“喘息服务”,之所以如此称谓,是因为这种服务能够给忙碌的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

    当短期旅行、临时出差、突发情况悄然而至,家中有失能、半失能或高龄老人的子女们,往往面临“难以两头兼顾”的困境。如何平衡好个人工作生活与赡养责任,成为许多家庭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短托养老的出现,为这些家庭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路径,不同于传统养老院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短托养老入住时间短、灵活度高,可以解决子女外出、术后短期照护等临时需求,解决家庭照护的“断点”。

    其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试住、陪住、日托等自由选择度高的形式,比起“一锤子买卖”的传统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更能让老人和子女放下戒心,安心享受。

    而费用不高、服务不减的高“性价比”也是吸引老人入住的原因之一。据调查,上海目前开设短托服务的养老机构,开出的短托服务日均价格普遍与长住标准区别不大,有些养老机构的短托服务费用还低于长住。“短托老人与长住老人享受的服务标准完全一致,护理配置、餐饮质量均无差别。”黄浦区慧享福·福荟颐养院院长曹俪铭说。在南京,162家养老机构提供短托服务,市民王婷还专门实地考察了家门口的颐养院,短托与长托的人员配备和服务内容完全一致,并可按天收费。厦门建成43家养老机构、59家照料中心,以思明区嘉莲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提供中短期托管和日间照料服务,完全自理老人每天69元、半自理129元的定价,让普通家庭也能负担。

    当然,服务里的“细功夫”也是加分项。在上海,无论是短托还是长住,老人在入住前都要接受相应体检,以便让养老机构更好地掌握老人的基础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在快乐靖宇养老院,每位短托老人还会获得定制化的健康档案,包括血压、血糖等数据,并及时同步给家属。南京的颐养院能联合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查房、定期义诊,厦门的嘉莲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备了14名专业护士、护理员,还有门诊部医生每日线上问诊和隔日线下巡诊。

    短托养老服务的出现与常态化,正是顺应了当下我国养老的新变化、新需求。

    思考

    如何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

    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机制

    热度攀升的背后是更多的思考,这些年,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也从“集中供养”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支撑”的生态体系,但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困境。尽管公众接受度越来越高,养老服务体系也日趋成熟,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养老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比较明显的是人才短缺,护工队伍平均年龄超50岁,职业尊严与高强度劳动导致人才断层;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周期长达3~5年,年均流失率高,与失能老人激增的照护需求形成矛盾。另一方面,长达10年以上的回报周期,也让一部分社会资本在投资时十分犹豫。

    “办法总比困难多,整体看行业发展是越来越好的。”山东惠和仁德康养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巩成坤说,老人和家属们的认可,就是最大的信心。

    而养老机构也有自己的“小目标”,一位上海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从经营角度讲,民营养老机构肯定希望入住率越高越好,养老机构都有本“经济账”,开设短托服务,一方面可以让空置床位流转起来;另一方面是机构对“体验经济”的把握——让老人通过短期接触,有望转为长住。

    快乐靖宇养老院的统计显示,两年多来,短托转长住的转化率达到了30%~50%。杨浦区一家养老机构通过开设短托服务,一下打开了知名度,该养老机构负责人说:“我们是去年新开的,在老人和家属中的知晓率不高,但开设短托服务后,吸引到不少老人前来试住。目前提供短托服务的床位已经爆满了,还有不少老人和家属来咨询长住的情况。”

    今年2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将短托服务纳入常态化建设,其中提到: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

    重庆市刚刚出台了《重庆市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实施方案》,会对短期托养和喘息服务等相关服务进行补贴。

    银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短托养老服务的推出,是银川市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不仅解决了部分家庭的实际困难,也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延伸

    农村养老服务如何做?

    围绕老年人需求建设施、促服务

    短托服务高性价比的背后,其实是养老机构适应城市养老需求新变化的探索,但这一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农村。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为1.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相较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年龄结构、空巢率、健康状况等指标更显严峻,在经济收入水平和养老服务费用承受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当前,根据不同的护理等级,县乡级养老机构的月收费普遍在1000元—3000元之间。与之相比,大部分农村老人退休金较低,如果子女不能提供资金支持,单靠老人自身很难负担入住机构的费用。

    在此背景下,老有所养如何更大面积、更具温度、更有质效地覆盖广大农村?

    近年来,我国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2.96亿元支持59个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引导、村集体组织建设、老年人自愿入住相互帮扶、社会广泛支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围绕老年人需求建设施、促服务,力争不出村、不离乡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贵州对符合条件的示范性农村幸福院给予不低于1万元的运营奖补,并计划于2025年建成100个设施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互助养老示范点。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选取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对中小学闲置校舍等场所进行改造提升,成立200余个“乐龄互助社”,提供助餐服务并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棋类比赛、老人生日会等活动。

    我国正在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国共有农村敬老院1.6万个,床位168.1万张;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个。2025年7月起,浙江、山东、重庆等7地先行开展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试点。根据项目试点情况,民政部、财政部将于2025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上观新闻、《瞭望》新闻周刊等

当前:4版(2025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