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事件,终于迎来新进展。9月15日,广东省残联发布消息称,两名自闭症学生已通过相关评估,可以入校就读。目前,学校已为他们办理了报到手续。
19岁的李同学是其中一名自闭症学生。今年4月18日,李同学通过广东省残联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某学院,被录取至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8月30日开学报到时,校方在得知李同学患有自闭症后,没为其办理入学手续。另一名被录取的自闭症学生,也同样入学受阻。
如今,这两名自闭症学生虽已顺利入学,但个案“胜利”不应成为终点,还应进行深入反思,探讨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教育机构乃至全社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让教育公平既落实在每一份录取通知书的兑现里,也彰显在对每个独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包容中。
呼吁
打破偏见壁垒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 舒爱民
19岁的李同学和另一名自闭症学生的上学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折射出“星星的孩子”在追求教育机会时面临着不可小视的困境,也叩问着社会的公平与包容。
自闭症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如同星辰般孤独地闪烁,却同样拥有追求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教育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获得生存技能、融入社会的桥梁,更是重塑生命轨迹的希望之光。
从个体发展角度看,教育是这类学生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学习社交规则、生活技能,改善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等问题。教育能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社会参与者”。
从社会价值层面看,包容特殊群体的教育体系,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当特殊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实现就业,他们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例如,一些自闭症患者在艺术、数学等领域展现出独特天赋,若能得到培养,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力量。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是社会应有的共识。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也明确规定,高校不得因考生残疾拒绝录取。如果剥夺了他们的教育机会,无异于将他们推向更边缘的境地。
尽管有法律保障,但现实中“星星的孩子”却屡屡在求学路上碰壁。首先是入学门槛有隐形歧视。有学校以“管理困难”“影响其他学生”为由,拒绝接收相关学生。如李同学报到时被劝退,校方的理由便是“怕影响其他学生”。这种基于刻板印象的拒绝,暴露了教育机构对特殊群体认知的不足与责任的缺失;其次是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足、师资短缺,普通学校缺乏针对自闭症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体系;第三,教育评估机械僵化。部分学校以“评估不通过”为由拒绝自闭症学生入学,但评估标准往往缺乏科学性、人文性,忽视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多样性,也否定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教育是照亮生命的光,不应因“特殊”而熄灭。广东某学院最终接纳两名自闭症学生入学,是值得肯定的。唯有将公平与包容融入教育的每一环节,才能让“星星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建议
解开学校心结
打开更包容的校门
◎ 关育兵
从被劝退到最终入学,不少网友为这两名自闭症学生高兴。我们还应深入探讨如何解决此类问题,让“一拒了之”的做法不再上演。自闭症学生在跨越校园门槛时仍困难重重,这表明只有解开学校的“心结”,才能打开学校更包容的校门。
首先,需要刚性约束与柔性支持并重的制度保障。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相关法律虽然明令禁止基于残疾等原因的入学歧视,但缺乏对自闭症等特定类型学生的细化规定,让学校在面对自闭症学生时,往往陷入“有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困境。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建立更精细的政策体系。教育部门应会同卫生健康、残联等制定分类分级的学生能力评估与学校支持标准,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同时,建立“事前评估—入学承诺—支持保障”机制:在招生阶段全面评估学生需求与学校支持能力,对符合录取条件者签订支持协议,确保责任落地。此外,还应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对无正当理由拒收的学校进行约谈、通报乃至追责,让法律条文真正“长出牙齿”。
其次,需要专业力量与专项资源协同的支持体系。学校拒绝自闭症学生的深层原因,往往是支持力量的缺失。普通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知识,学校无力承担专人看护、行为干预等专业服务,担心影响整体教学秩序。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加大资源投入与机制创新。比如,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自闭症学生的校内支持,包括配备资源教师、特教助理等专业人员;将特教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提升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建立普通学校与特教学校的结对机制,实现师资、课程等资源的共享互通。只有当学校有资源、有依靠、有能力,才会从“拒之门外”转变为“开门迎接”。
再次,需要创设社会认知与校园文化双提升的包容环境。自闭症学生被拒,也反映出社会认知有局限,许多人仍将自闭症与“行为异常”“难以沟通”等标签简单挂钩,忽视了其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开展多层次的社会倡导。媒体应多多报道自闭症群体成功融入社会的案例,展现其潜能与优势;学校管理者应通过培训、实地参观等方式,增进对自闭症的了解,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顾虑;社区应搭建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的互动平台,培育尊重差异、平等接纳的社区文化。当整个社会环境更具包容性时,自闭症学生的加入,才会被视为常态而非例外。
总之,为自闭症学生打开校门,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也需要资源的柔性支持,更需要观念的内在转变。
期盼
推动融合教育
让每个人生都出彩
◎ 樊耀文
广东某学院这场风波,暴露出我国教育领域推进融合教育的不足。
所谓“融合教育”,是指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让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特殊孩子,包括存在身体残疾、智力障碍、患有自闭症等情况的孩子,对这类孩子,过去的做法是将他们送入特殊教育学校,与正常学生“隔离”开来,不仅不利于特殊学生融入社会,也不利于引导身心健全的学生改变自己对特殊学生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多元、宽容社会氛围的形成。融合教育是改变这种状况的重要措施。
要让每个生命都平等地“出彩”,关键在于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小学,再到大学,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融合教育中和谐共处,让融合教育成为教育常态。
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的起点。对特殊孩子而言,入园即与普通孩子一起搭积木、唱儿歌,能消解“差异焦虑”,瓦解“自卑种子”;对普通儿童来说,早期接触特殊同伴,会本能地伸出援手,这种善意是培养包容意识的起点。进入中小学阶段,融合教育让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缩小。特殊学生在融合教育中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更能展现自信和特长,让他们明白“差异是特质而非缺陷”;普通学生则从“被动接纳”转向“主动接受”,形成更加包容的校园氛围。
试想,如果学前教育、中小学阶段,我们在推动融合教育方面非常到位,何至于还有大学拒绝自闭症学生入学?
高等教育作为融合教育的深化阶段,要用更扎实的行动,消除不同学生之间受到的教育差异。比如,在机械专业实验课上,为肢体残疾的学生改造可调节高度的操作台,配备辅助夹具,让他们能独立完成零件组装;在文科课程中,可通过同步手语翻译全程在场,重要知识点提前整理成图文资料发给听障学生;图书馆开辟“无障碍阅读区”,盲文书籍、语音读屏设备一应俱全;定期举办“残障学生技能分享会”,让普通学生看到特殊同学的才华,进一步消除偏见。
这些年,我国已有高校打破隐性门槛,不再以“专业限制”“课程难度”为由婉拒残疾考生,更何况是自闭症学生?
高校推进融合教育,既需要打破“标准化培养”的思维定式,也需要教育部门完善高校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等配套政策,甚至出台覆盖幼儿园到大学的融合教育制度设计。相关部门应通过案例宣传消除社会偏见,让广大家长不再因为担心孩子“受影响”而反对融合教育。
当融合教育成为常态,每个生命都能在平等包容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