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设立‘异常天气补贴’,让骑手在暴雨天多一份保障;推广‘彩虹地址’标识系统,破解送货找楼难题;建立更畅通的申诉渠道,让每一个被误解的骑手有处说理、有人撑腰……”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高邮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了一份紧密贴合骑手真实需求的调研报告。报告中的建议,并非来自闭门讨论,而是该部工作人员方青桥用一个月时间、上百个订单、一次次风雨中的奔波换来的“体感结论”。
方青桥“卧底式”调研外卖行业,源于当地召开的一场新就业群体座谈会,当工作人员询问外卖小哥有什么诉求、需要哪些帮助时,在场的外卖小哥都说没有诉求,引发了方青桥的疑惑,他便试图通过亲身体验,找出外卖骑手的真正痛点。
从结果来看,“卧底式”调研后拿出的调研报告真实且有温度,提出的建议接地气、细致入微,击中了外卖骑手的痛点,也切实可行,正在逐步落实中,将会促进当地改善骑手的工作环境,提升职业获得感。“卧底式”调研让政策建议真正沾染了“烟火气”,远胜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拍脑袋做纸面决策,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
然而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习惯于“从机关到机关”的闭环操作,容易陷入“不接地气”的困境,甚至遭到民众和社会舆论的批评。比如,一些地方对环卫工人“扫地称尘、以克论净”“统一门店牌匾”等奇葩政策,令人哭笑不得。这些不接地气、缺乏依据的政策,轻则效果不彰,重则劳民伤财,暴露出政策制定者脱离民众,“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引发公共资源浪费及公信力问题。
公务员“卧底式”调研外卖行业的案例,应成为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启示。正确的政策决策,离不开深入基层的脚力、洞察问题的眼力、为民服务的心力。各级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下沉式”调研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干部走出“文山会海”,走进市井街巷,以亲身实践感知民生冷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政策失焦,真正制定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具体措施,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