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行情太好了,现在短剧就缺老太太,你们的生活经验就是演技”“六七十岁的长辈演员严重紧缺。有剧组为寻‘霸总爹’开出5000元日薪”……据媒体报道,近段时间,各大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着类似内容,视频里,主讲人情绪饱满,极力渲染老年人退休后投身短剧拍摄的种种“好处”。
毫无疑问,在短剧越来越热的当下,这类消息容易吸引有时间、有梦想的银发族。然而,“银发演员梦”背后的现实却与宣传相去甚远,所谓的“风口”实为精心设计的陷阱。
从行业需求看,“银发演员”本就是伪命题。有业内人士介绍:演员资源本就充足,通过化妆造型,就可让中青年演员饰演中老年角色;所谓“霸总爹”日薪5000元,要么是噱头,要么是配合高价培训班的营销说辞;演员证申领有年龄限制,群众演员多要求45岁以下,零基础素人根本难以接戏,所谓的“成功案例”,参加培训前本就有比较深厚的艺术积累,绝非普通退休老人可以复制。
由此不难看出,此类“梦想营销”的本质,是收割银发族的退休金。培训费用高昂,老年人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可能被虚假承诺掏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营销模式利用了银发族“不愿落幕的人生”心理,将“自我价值实现”异化为“付费试错”,让本应安享晚年的群体陷入“梦想破灭”的困境。
从市场监管角度看,此类“梦想营销”与行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涉嫌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那些招“霸总爹”的宣传夸大其词,诱导银发族怀揣不切实际的梦想踏入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亟待严肃规范。
相关部门应依法严打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短视频等平台需要压实责任,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相关宣传的夸张表述予以标注提醒,避免算法过度推送“造星神话”;社区与家庭要筑牢安全网,比如社区可开设老年艺术课堂,组织文艺活动,给老年人提供低成本、高参与度的价值实现平台;家庭应加强与老人的沟通,帮其识别虚假宣传,守好养老钱。
更深层来看,全社会应为银发族创造更多元、更安全的自我价值实现路径,比如,积极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推进“银龄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开发适合的兼职岗位,让老年人在安全、有尊严的环境中发挥余热,又获得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