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解码“理响京华”
◎ 荣毅

   互动式

    600多名马院学子成了“挂职副站长”,由高校导师把握方向、社区站长教社会实践的“双导师制”,让青春与老胡同“双向奔赴”

    沉浸式

    “理论+文艺+实景”的沉浸式场景再造,让宣讲不再是单向的“讲台授课”,而是渗入骨子里的“文化浸润”

    分众化

    50名外卖骑手化身“最美城市响应人”,发生在大都市里的小故事,在新就业群体的务实工作与口口相传中,转化为基层治理中的文明新力量

    当“西城小哥”的身影匆忙间略过古城墙,当高校学子在四合院石榴树下开讲“身边的二十大”,当商户们齐聚“诚信承诺墙”前重温誓言——一场场浸润人心的理论宣讲正在京华大地的胡同里巷、商圈楼宇间生动铺展。北京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探索基层理论宣讲创新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从“书面语”变为“家常话”,从“纸面上”绘进“实景画”,在基层治理的枝叶末梢上洒满新时代思想光芒。

    互动式宣讲   共享文明成果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宋自鸽站在大栅栏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老槐树下,张口就来的引经据典,让乘凉的老街坊们竖起了耳朵。这场理论宣讲,她从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入手,介绍了为什么要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幕“邻家孩子讲政策”的场景,源于西城区基层干部的一次“头脑风暴”。几年前,社区想搞理论宣讲,却犯了难:请专家经费支出未列入预算,自己讲又怕理论讲得不够专业。大家集思广益,盘起自己身边的资源,灵光一闪想到了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的师弟师妹们,就这样,马院学生到社区率先试水。

    这些和居民自家孩子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蹲在胡同石墩上改课件,用冬奥志愿者经历、医保新政等身边事解读“国之大者”,老人们都爱听“邻家孩子讲政策”,孩子们追着哥哥姐姐也要当“小小宣讲员”。学生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中蜕变,他们把理论稿变成“社区故事集”,用“高空抛物”案例把民法典讲成了“日常安全手册”……如今,600多名马院学子成了西城胡同的“挂职副站长”,由高校导师把握方向、社区站长教社会实践的“双导师制”,让学生们在这场青春与老胡同的“双向奔赴”里相遇,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字,而成了街坊邻里“过日子的道理”。

    而朝阳区半壁店村的蜕变,更让理论宣讲深深扎根乡土。这个曾经的“四无村”,靠着“魅力BBD”党建品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成了村口的亲水步道,把“共同富裕”算成了村集体年收入超千万的账本。村史馆里高悬的那幅“昔日四无地,今朝幸福园”的书法,正是理论之光照亮乡村振兴路的最好见证。

    沉浸式宣讲   再造文明场景

    在中轴线两侧的胡同居民区里,东城区“胡同里的红色讲坛”与西城区“红墙文化大讲堂”两大宣讲品牌宛如双璧,让老城区的历史文脉与基层生活在宣讲场景中交融共生。东城区东四胡同博物馆的院子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才拨动琴弦,一段《永乐大钟的传说》在青砖灰瓦间流淌。弦音刚落,城市规划师张喆就摊开“修胡同账本”,细数“哪户人家加了保温层却没改老格局”的民生细节。当听众漫步至四合院门楣下,指尖触碰砖雕影壁的纹路时,抽象的“文化传承”已化作门墩上的雕刻,成为可触摸的“活教材”。在这里,理论宣讲不是“你讲我听”的单向输出,而是“边走边聊”的双向奔赴。

    在西城区烂缦胡同的红色会客厅里,青年曲艺演员马熠桥演绎北京琴书《红墙下的西城大妈》,把“张大妈巡逻转角楼、李奶奶调解家长里短”的日常,唱得活色生香,“我们不仅唱,还要表演的生动,展现大家身边的人和事,让观众感受到人情味和烟火气。”当“宣讲+探访”带领群众走过重新修整的老院、共享菜园的街角,党的创新理论便真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在弦音鼓点与青砖灰瓦间,读懂“基层治理靠大家”的深意。这种“理论+文艺+实景”的沉浸式场景再造,让宣讲不再是单向的“讲台授课”,而是渗入骨子里的“文化浸润”,理论宣讲有了“星火炊烟的温度”与“文明根脉的深度”,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深刻示范。

    分众化宣讲   汇聚文明力量

    在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每年一度的春节庙会上,总能看见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跟着社区阿姨学捏饺子,用中文大声喊出“恭喜发财”!这个住着20%外籍人口的国际化社区,在“美美与共,友来友往”的交流中,把理论宣讲包进了饺子皮里,融进每一个传统喜庆的节日里。

    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听得懂、愿意听”,麦子店街道汉语学堂的老师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大家模拟“医院挂号”“手机支付”的生活场景;文明实践站的“学习角”有24种语言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整齐排列,大使夫人在这里用母语品读“天下为公”的东方智慧;市民活动中心的“中外美食大家尝”“中医养生讲座”,让茶文化、经络养生等传统文化,以沉浸式体验走进外籍居民生活。麦子店街道用化解国际化社区宣讲难题的生动实践,让理论宣讲在跨文化语境中“零障碍”流动,让每个文化个体融进了有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

    更令人动容的是西城区“西城小哥”的蜕变故事。50名外卖骑手化身“最美城市响应人”,在送餐途中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用职业触角延伸着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在广内街道传颂着“爱心冰箱”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在路边摔倒被外卖小哥救助的老人。当时,外卖小哥帮了老人后默默离去没留下姓名,老人就专门在社区里捐设了一台冰箱,无偿提供冷饮,老人说:“只要小哥来了,就能有口水喝。”

    当理论讲成“家常话”,当政策变成“身边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创新实践,正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递上一份暖心的“首都答卷”,成为“文明中国”的鲜亮缩影。

 

当前:4版(2025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