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共享体育空间盛行,但依然面临使用不文明、共享不到位等问题
“共享体育”别让文明“缺席”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袁矛

    ● 发展困境

    不文明、不规范使用,健身器材老化与维护滞后,因维护成本过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等问题,都制约着共享体育空间的发展

    ● 多维探索

    探索以居民自治实现共享体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缓解供需矛盾;在智慧管理、精细运营和文明使用上下功夫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鼓励依法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打造体育运动空间。充分挖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空间,配建群众身边‘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出要“鼓励改造升级公共体育场馆,加快绿色、低碳、智能转型,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

    这些政策导向意在通过多元方式丰富体育场地供给,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健身去哪儿?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从不断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到城市“金角银边”改造成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多便捷的共享体育空间成为群众锻炼的好去处,其服务质量与使用体验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作为便民惠民的重要公共服务载体,共享体育空间如何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确保安全、舒心?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

    直击:使用不文明、器材老旧、运营困难等问题不少

    日前,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文广体旅局向广大市民发起文明倡议,起因是任泽区体育公园的笼式共享篮球场遭到恶意破坏,其他共享体育空间的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当下,随着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点缀于社区、遍布于公园的共享体育空间已成为人们运动休闲的重要场所。但记者在走访全国多个体育公园以及社区健身区后发现,不文明、不规范使用共享体育空间的健身器材,甚至破坏器材的现象依然不少——

    有人操作“太空漫步机”时动作剧烈,导致器材连接结构发出异常响动;有人将“双人荡板”当作秋千大幅度摇晃;有人利用健身器材晒被子、床单等;还有小朋友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爬到器材的最高处,既不文明也存在安全隐患……

    “主要是有些孩子比较调皮,会不按规范使用器材,我看到都会及时劝阻。之前也遇到过在健身器材上晒被子的情况,当时就向物业反映了。”成都市民黄豆豆告诉记者。

    共享体育空间的健身器材老化与维护滞后,也影响着市民的日常锻炼。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个小公园内,记者看到,部分健身器材出现生锈、零件松动或破损等情况。一位牵着孙子前来锻炼的老人最终放弃使用。“公园挺好,就是有一些器械坏了没人修,我们不敢用。”老人遗憾地说。

    这一问题并非个例,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多地都存在因维护不及时而导致健身器材沦为“摆设”的现象。有专业人士指出,随着共享体育空间的健身器材数量快速增长,维修资金需求也不断扩大,“重建轻管”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成为健身器材可持续运行的主要挑战。

    部分共享体育空间的开放时间、收费标准和预约程序存在不合理之处,也降低了使用便利性。有报道称,重庆永川区某游泳馆在由第三方接手升级后,免费名额减少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并规定需要线上预约,这对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尤其不友好。同样在永川区,某体育馆篮球场在暑假期间被长时间租用给培训机构,普通市民仅被允许在天气最炎热的六小时内使用,实用性很低。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共享体育空间因维护成本过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不得不缩短开放时间甚至停止运营。另一些共享体育空间虽然建成,却常年大门紧锁、闲置不用,“全民健身”的服务初衷难以落实。与此同时,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配置缺乏规范与引导,也成为公共服务中一个明显的短板。

    破解:多维探索实现体育红利全民共享

    共享体育空间的打造初衷,本应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加分项”。但若缺乏长效的运营与维护机制,不仅会影响使用体验,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背离惠民初衷。该如何守护这些共享资源,使其真正持续地惠及于民?

    全国各地正在努力探索最适合本地的路径。

    宁波海曙区迎凤社区探索以居民自治实现共享体育空间“建好亦管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位于迎凤社区的水仓小区是个老旧小区,小区内的“百姓健身房”由闲置车棚改建而成,占地300平方米。小到配色选择、画报张贴,大到铁栅栏安装、设备摆放,全部由热心居民参与完成。

    “这个2米高、6米长的铁栅栏,就是一位有工程经验的居民一点一点焊接的。”迎凤社区党委书记蒋玲爱告诉记者,打造“百姓健身房”获得了政府的经费支持,居民也自发众筹了4000余元维护资金。正式运营后,“百姓健身房”只向居民收取每年100元的场地管理费。临时想要使用的居民,只要向自助共享箱投进1元钱即可。所有资金公开透明。

    参与“百姓健身房”改造的水仓小区自治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杨文龙表示,居民会轮班对“百姓健身房”进行日常管理,“大家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场馆。”杨文龙说。
    针对共享不到位等问题,不少地区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缓解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如广州出台相关政策,将分步推动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学区内学生、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等,落实公益普惠,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免费、优惠或有偿开放。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丛刊表示,共享体育空间是便民惠民的重要举措,要解决其当前存在的开放、维护、安全等问题,需在管理、运营和使用上下功夫。

    “管理上要更智慧。引入数字化手段是关键,通过线上预约系统分流人群,避免过度拥挤,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设施损坏情况并及时预警安全隐患,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运营上要更精细。建立常态化的巡检和维护机制,同时,可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运营,明确权责,提供更标准化的服务,有效提升空间品质。”陈丛刊认为,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使用上要更文明,“安全与舒心离不开使用者的共同维护,应制定清晰易懂的使用公约并广泛宣传,建立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公众形成爱护公物、文明锻炼的良好习惯。”

 

当前:1版(2025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