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已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北宋文豪苏东坡以“倍万自爱”与“广结善缘”相统一的人生智慧,为当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他在人生起伏中展现出的心理韧性和人格魅力,为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系统提供了深刻启示。
自爱之基:困境中的自我重塑与心理建构
苏东坡可谓古代的“复合型人才”——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甚至还是美食家和工程师。1080年,43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面对身份地位的急剧变化,他没有选择消极沉沦,而是迅速调整人生策略,展现出卓越的心理复原力。
他开荒种地,体验农耕生活,自号“东坡居士”。当外在的社会标签被剥离时,苏东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自我价值不依赖于外在评价,而源于内心的充实和品格的坚韧。
苏东坡善于在平凡中发现意义:品尝荔枝时的欣喜,酿酒时的专注,烹饪时的创意,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些日常活动实际上是他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教育启示: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苏东坡的心理调适策略:培养反思能力,在挫折后进行理性分析而非自我否定;建立多元价值体系,避免完全依赖外在评价;培养表达能力,通过日记、绘画等方式疏导情绪。
爱人之翼:社会情感与人际智慧的养成
苏东坡不仅具备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更是一位充满温情的“社交智者”。这位古代“外向型人格”的代表人物,其朋友遍布天下,体现了卓越的社会智慧。
他给朋友写信时总是叮嘱“倍万自爱”,思念弟弟时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深厚的情感智慧。更可贵的是,苏东坡的关爱体现在行动:在密州组织抗击蝗灾,在杭州疏浚西湖,在惠州建立医院免费施药。即使被贬海南时,仍关心当地百姓疾苦,教授医药知识。苏东坡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源于他内心的真诚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教育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一是培养共情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二是践行利他行为,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中体验成就感;三是建立积极人际关系,教会学生真诚待人、善于表达关爱。
文化育人: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核心在于“自爱”与“爱人”的统一:只有内心充实丰富,才能持续给予他人温暖;只有真诚关爱他人,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长。这种相互促进的人生态度,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幸福模式。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将苏东坡的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方法:在课程设置上,挖掘其人格魅力和心理品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讨论等方式熏陶学生;在班级管理上,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寻找生活中的美好”等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以苏东坡为榜样教授学生掌握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生活技能。
苏东坡用他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能够重新站起;真正的智慧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温暖他人。
当学生既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坚韧,又能在顺境中感恩分享;既能独自面对挑战,又能真诚友善地关爱他人时,思政教育就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让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成为学生心灵的明灯,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教育的珍贵礼物,也是教育事业的使命和责任。(作者单位: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