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汤”渗入校园引关注
该给孩子递上怎样一碗“汤”?

    “盲人过生日时听到朋友鼓掌,突然攻击了所有人,为什么?”课间铃声一响,六年级的小雨便和同学们围成一圈,迫不及待地掏出几张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一张卡片上写着的问句便是今天的“汤面”。“盲人以前被朋友伤害过吗?”“鼓掌让他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和手有关?”几个学生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地提问猜测惊悚真相……

    这并非课间的偶然场景,而是一种正悄然在小学生中流行的游戏——“海龟汤”。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老师和家长们的疑惑忧虑:孩子们在玩什么?为什么讨论中时常夹杂着“杀人诡计”“自杀真相”元素?

    校园流行“海龟汤” 推理游戏裹挟血色引担忧

    什么是“海龟汤”?“海龟汤”一般指情境猜谜,又译情境推理游戏,另名水平思考游戏或是/不是游戏。“海龟汤”的核心规则非常简单:出题人讲述一个离奇事件片段(“汤面”),参与猜题者通过提出仅能用“是/否/无关”回答的问题以缩小范围,逐步拼凑出完整真相(“汤底”)。它像故事接龙,又像侦探推理,还糅合了剧本杀的叙事味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创作、演绎、传播。

    这是一种依赖逻辑推理与团队协作的游戏,因其规则简单、互动性强而“出圈”。其内容大致分为无死亡元素的“清汤”,有尸体出现且偏血腥的“红汤”,偏重口味、恐怖、情节复杂的“黑汤”。

    “海龟汤”更成为青少年的“新型社交货币”。在短视频平台,有博主的原创“海龟汤”的合集播放量近千万。然而,原本锻炼逻辑的推理游戏,如今被血腥、暴力元素裹挟,引发不少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担忧。

    凭借强烈感官刺激,“红汤”“黑汤”明显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受欢迎。

    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店家也嗅到了“商机”,各式各样的“海龟汤”游戏卡牌在小学校园门口的文具店中多了起来。

    前不久,新疆乌鲁木齐市有学生家长翻阅孩子在校门口购买的“海龟汤”卡牌后,又惊又怒地发现卡牌上的内容均“少儿不宜”。当文化执法人员突击检查时,发现商家将一盒盒“海龟汤”卡牌摆在显眼位置,部分卡牌充斥着血腥的内容,在一处摊位就查扣17套问题卡牌。

    更令人忧虑的是,不仅是血色“海龟汤”,还有以矛盾规则构建恐怖叙事的“规则怪谈”以及披着动画片外衣,实则充满暴力、血腥、惊悚元素的“邪典动画”,已活跃于各类社交平台不短时间,并侵入校园。

    “白雪公主霸凌艾莎”“米奇在山顶脚踹蜘蛛侠”“兔头面具奥特曼打晕绑架小奥特曼”……这些暗藏凶险的动画片,里面的主角多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卡通人物或超级英雄,但剧情却非常荒诞,甚至充斥着各种暴力、折磨、虐待和软色情,被家长们称为“邪典动画”。

    这些“邪典动画”多为AI合成。大量经典动画形象经AI二创后,各种诡异、引人不适的内容被海量发布在视频平台。色彩鲜艳、画风怪异、内容重复空洞的视频,很容易让未成年人上瘾,且有可能影响到性格与智力。

    而玩过“规则怪谈”游戏的骆同学说,他参与的怪谈游戏,通常会讲述角色死亡的过程,故事内容大多贴近现实,整体风格非常压抑。

   诡异游戏危害深

    扭曲认知与情绪隐患

    自社交媒体流行以及儿童触网低龄化以来,各类新式“校园游戏”越发呈现出病毒式传播、同频共振的特点。就算是很怪异、很小众的游戏,也可能经由短视频等介质,实现从网络到校园、从线上到线下的快速触达。从近年反馈的情况看,不少诡异游戏,在中小学学生间交替走红。其中有那种一目了然有毒、有害的,也有那种伪装性强、“包藏祸心”的。时至今日,各式“地下游戏”已然成为校园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预与引导却往往是滞后的。

    暑假期间,张女士发现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有些反常。观察几日后发现,孩子有时候会趁自己不在家,拿着外婆的手机看“邪典动画”。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杨宏飞指出,此类动画片节奏快、色彩鲜艳、刺激性强,容易促使儿童大脑释放愉悦激素,使其感到“好玩”“放松”,因此极易产生依赖。他提醒,其中“可爱形象+暴力行为”的组合最具迷惑性,它传递出的隐性信号是“暴力是被奖励的,是值得模仿的”。这种奖惩机制的错位会削弱孩子对对错、善恶的初步判断力,甚至在无意识中欣赏暴力、忽视伤害。

    同样的危害也藏在血色“海龟汤”和“规则怪谈”中。“青少年长期沉浸此类游戏,极易诱发心理危机,加剧未成年人被伤害风险。”浙江警察学院副教授叶枝介绍,他们发现一些“规则怪谈”还描述了极端的生存游戏规则,要求参与者完成诸如“在高楼上行走”“自残自伤”等危险任务,同时设置了不完成任务会“消失”或“被人带走”等规则。

    在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唐远琼看来,血色“海龟汤”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形成,并可能带来暴力、欺凌等行为问题,不建议低龄儿童接触,“比如,游戏里涉及的血腥内容会使孩子的神经系统持续亢奋,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不好觉。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还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尤其是对他人的痛苦敏感度降低。”

    内容监管待细化

    构建多方协同的防护网

    面对问题,平台也开始加强内容治理。9月17日,抖音发布《抖音暑期未成年人保护专项治理公告》,宣布暑期共清理涉向未成年人传递不良价值观的违规视频4.5万个、封禁直播间6000余个,近万个账号被处罚。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抖音明确,禁止借动漫、“海龟汤”游戏等各种形式传播血腥暴力内容,禁止炮制或传播网络黑话烂梗引发错误效仿。经恶搞配音及二次创作、内容充斥恐怖血腥元素的“儿童邪典”动画,带有性暗示的网络黑话烂梗等不良价值观内容,也是重点治理对象。

    然而,监管面临诸多挑战。浙江警察学院教授李亮指出:“‘规则怪谈’作品一般由群体创作,像《医院守则》怪谈就有几百人参与修订。这让责任主体模糊化,当出现违规内容时,很难界定责任人。”此外“规则怪谈”“海龟汤”常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增加了内容审查判定的难度。

    事实上,我国法律已作出明确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产品的生产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未标明注意事项的不得销售。

    唐远琼建议,家长和学校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如果发现孩子在玩,可以尝试在游戏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同时,她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通过游戏进行社交的需求,可以寻找一个替代方案,引导孩子多参与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游戏。

    疏堵结合巧引导

    一碗“好汤”方能润心启智

    相关专家认为,“规则怪谈”“海龟汤”等游戏,是青少年一种象征性、间接性的心理表达。它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力求解构权威时所产生的焦虑、不满与无力感,因此需要标本兼治,加强对青少年生存状态的关注和青少年亚文化的引导。

    杨柳(化名)是某培训机构辅导班的班主任。她并不完全反对学生接触“海龟汤”,“我一般会建议学生们选择一些不带恐怖元素的‘清汤’来玩,只要内容把控得当,推理过程其实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贾超认为,“海龟汤”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孩子可能会被吓哭,有些孩子会觉得挺刺激好玩”。他建议建立分级制度,将“海龟汤”按内容划分并标注适龄标识。

    部分学校已展开探索。有的学校开设专题心理课,通过案例解析帮助学生建立虚构与现实的防火墙;有的学校将“海龟汤”引入逻辑训练社团,教师精选“汤面”如“雪地中的昏迷者”,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线索而非暴力动机。

    在线平台同样在调整。心跳海龟汤APP负责人黄先生坦言,他们意识到“海龟汤”不能只靠猎奇吸睛:“该应用新增创作公约,鼓励用户投稿生活推理题,并开发亲子共玩模式。”

    博主“清语”是一名语文老师,她发现“海龟汤”能快速聚拢孩子,让他们在互动中专注推理,发散思维。但由于现在市面上不少素材夹杂暴力血腥,或逻辑生硬,并不适合小学生。于是,她开始从名著中汲取灵感创作,创作出更适合小学生的“清汤”,让孩子在推理中感受文学与逻辑的乐趣,引导孩子对比“清汤”与“红汤”的情感差异,以在共玩中渗透价值观的方式正向引导。

    解开谜题的成就感,本应源于逻辑思维,而非血腥的战栗。家庭、学校、平台与社会需协同努力,通过分级引导、内容优化与监管落实,为孩子递上一碗真正有益心智的“清汤”。唯有如此,这场童年边缘的“微火狂欢”才能温暖而非灼伤孩子们的心灵。

    (综合《半月谈》、上观、环球网等)

 

当前:4版(2025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