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马来西亚正式公布,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湔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古人的治水智慧上。古人的治水智慧既镌刻在仍能发挥作用的灌溉工程遗产上,也“流淌”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里。
黄河支流渭河的右岸支流沣河,古有“丰水”之名,源自秦岭北麓的沣峪沟深处,最终汇入渭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的“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歌颂了大禹治理水患的事迹。黄河流域的先民望着驯服的河流,将大禹“决九川距四海”的功绩写进歌谣。
文人墨客笔下有黄河的浊浪滔天,也有都江堰的清波荡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一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秦昭襄王时期,由时任蜀郡太守李冰率领百姓建造;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前,不知曾有多少文人驻足。“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诗人杜甫这首《石犀行》通过描绘李冰治水患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力治水的肯定。与都江堰并称蜀地治水双璧的彭州湔江堰,今年新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治水智慧与李冰治水一脉相承。古蜀名人文翁在此开创“有坝引水、平梁分水”之法,沿冲积扇布局放射状渠系,还开挖“泉堰”引地下水补充灌溉,将“因地象形”的治水哲学演绎到极致。
文人不仅是治水智慧的记录者,有时也是实践者。宋代文豪苏轼在杭州为官时,便将“民本为先”的古训熔铸于治水实践中。他疏浚西湖、筑造苏堤,以“疏湖为田,筑堤挡潮”的策略,让西湖既有灌溉之利,又成风景之胜。如今我们吟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句时,看到的是西湖的旖旎风光,读懂的却是苏轼“以水惠民、人与自然共生”的治理智慧。
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东吴大帝孙权为解决句容、上元两县农田“旱则绝收、涝则成灾”的难题,下令“筑赤山塘、置百堽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的雏形就此诞生。凭借“筑塘成湖、双重蓄水、双向水闸调控”的精巧设计,赤山湖历经风雨,仍续写着“治水有方,旱涝无忧”的传奇。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圩田二首》中以“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古来圩岸护堤防,岸岸行行种绿杨”等诗句,既展现了赤山湖圩田的壮丽景致,更道出以“圩岸护水、以绿杨固堤”的生态治水智慧。
一泓清波,泽被千年!典籍中的诗词与灌溉工程,如同一个个坐标,串联起中华民族的治水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