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景区、城市的“宠客”新闻频上热搜。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突遇降雨的游客被送上雨衣,端来热腾腾的姜茶;在重庆知名景点洪崖洞前,千厮门大桥封桥又封路,让游客安心定格夜景;四川剑门关为滞留游客腾出游客中心作临时住所;山东青岛崂山为游客准备了姜汤、雨衣;在陕西礼泉,高铁站通往昭陵景区的公交车免费乘坐,机关单位院内停车位也向游客免费开放;甘肃敦煌、湖北赤壁、江苏扬州等地政府机关食堂里,游客直夸“好吃又实惠”;还有一些城市针对外来车辆轻微交通违法不予处罚……诸多“宠客”模式提升了游客体验。
那么,景区、城市“花式宠游客”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花式宠游客”成为潮流折射出哪些新变化?如何将“花式宠游客”进行到底?本期文明棱镜对此予以关注。
叫好
“花式宠客”的核心是真诚待客
◎ 李英锋
“花式宠游客”的措施各异,但其核心逻辑都是真诚待客。
真诚待客不是流于表面的热情,而是站在游客角度换位思考后采取的实际行动。相关措施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让游客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优化了旅游体验,也起到了吸引流量、促进消费的作用。
真诚待客首先体现于对游客真实需求的精准把握。在异地他乡旅游,游客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价格合理的热乎饭,是方便的停车空间,是价格公道且便捷的住处,是在不熟悉路况时的理解和包容……一些地方开放政府机关食堂、提供免费停车位或免费公交车、开展柔性执法等,一些景区为滞留游客腾出游客中心作临时住所,回应了游客的实际需求,有效化解了游客的出游难点、堵点、痛点。
再者,真诚待客体现于相关地方愿意打破常规、主动让渡便利的理念和行动。政府机关食堂对外开放,需要增加管理成本;提供免费停车场,需要牺牲部分单位的便利;开通免费公交车,会减少公交企业的运营收入;柔性执法,则需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思维……这些打破常规、主动让渡便利的做法,体现了以游客为本的理念,彰显了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
三者,真诚待客体现于细节之处的用心。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重庆市荣昌区不仅开放政府机关食堂,还推出凭高铁票免费品尝卤鹅的活动;湖北赤壁市政府机关食堂不仅提供套餐,还免费提供赤壁青砖茶、中秋月饼及矿泉水……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将心比心的考量——让游客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地方的特色与温情。
真诚待客是最好的旅游广告,是最美的“服务风景”,能擦亮文旅品牌,提升文旅形象。一座城市、一个景区的真诚付出暖了游客的心,最终会转化为游客的信任。当游客感受到一座城市、一个景区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他们会对这座城市、这个景区增加更多好感和信任,更容易成为回头客、慕名客。相比于“一锤子买卖”,这种以真诚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更加牢固,也更能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多赢。
一些城市、景区在推出各项“宠客”措施时,如能始终秉持真诚这一核心理念,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游客,就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赢得持久的优势。因为最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花样繁多、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而是那份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的真诚。
分析
“宠客”频现折射出哪些新变化
◎ 余明辉
从表面看,“花式宠游客”的举措好像是相关城市、景区偶然推出的节日应景式营销措施,但通过表象看本质,这却是旅游服务升级的必然趋势,更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看风景”到“看服务”,人们的旅游需求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爆发式增长,当“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旅游逐渐退场,游客更期待有温度、有惊喜的旅行体验。河南老君山“一元午餐”坚持9年不涨价,既是诚信经营的体现,更是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回应——在景区物价普遍偏高的背景下,这份“不欺客”的诚意比任何广告都更具说服力。这种服务升级不是简单的“讨好游客”,而是旅游市场成熟后人们的旅游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必然选择。
“花式宠游客”背后是城市服务、景区运营逻辑的深刻变革,从“赚快钱”到“留口碑”的根本性转变。过去,城市对待旅游人群注重的是管理。如今,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和门票降价政策落地,城市开始从管理转向服务,景区也开始从“门票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如长沙天心区通过“行李护照”制度保障行李安全,既解决了游客的实际困难,又提升了城市形象。类似的案例证明,优质服务本身就是“流量密码”。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花式宠游客”重塑了旅游业的竞争维度。当城市从“比硬件”转向“比温度”,当景区从“比风景”转向“比服务”,旅游业就真正实现了从“资源驱动”到“服务驱动”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否定城市的硬件价值、景区的自然人文价值,而是通过“比服务”放大了这些价值。据报道,今年国庆中秋大假,四川峨眉山景区新增了200台AI畅游宝、智能翻译屏及外骨骼登山设备,中外游客备觉畅通无阻,科技让老牌知名景区焕发了新的活力。这种“宠客”温暖,正是旅游业最动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越强,越能实现游客“没来想来”“来了还想来”的正向循环。
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期待更多城市、景区跳出“一锤子买卖”思维,以长期主义经营口碑。尤其是各地城市管理者,要将旅游服务纳入城市治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全民共建”的服务生态。当“宠游客”成为一种自觉,当地旅游业或许就能真正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建议
“宠客”需要长效机制而非一阵风
◎ 孔德淇
“花式宠游客”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还树立了城市、景区的良好形象,重塑了城市、景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
要想吸引更多游客或留住游客,“宠客”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而非“一阵风”。道理很简单,当大假结束,便民设施撤场、优惠政策下架、服务回归常态,甚至出现宰客欺客、投诉响应迟缓等问题,反而会让游客产生心理落差。文旅竞争早已告别“一次性引流”的粗放阶段,游客更看重长期稳定的服务措施和长期优质的旅游体验,唯有将“宠客”从应景之举变成日常自觉,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可。
要让“宠客”模式持续,景区需跳出流量思维,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优质服务不应是大假期间的临时举措,应成为日常“标配”。一方面,可将大假期间的有效举措固化为制度,把临时增设的应急药品站、行李寄存处转为常设服务点,将大假期间推出的平价餐饮、低收费甚至免费接驳车纳入日常运营;另一方面,需聚焦游客高频需求完善细节,优化线上购票系统,减少排队时间,建立快速投诉响应机制,及时解决问题,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让微笑服务、主动服务成为景区的常态。
在城市层面宜打破“资源壁垒”,让公共服务惠及更多游客。政府机关食堂、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资源,在满足公职人员需求的基础上,可通过科学统筹,实现“错峰共享”。比如建立政府机关食堂节假日开放制度,明确开放时间、就餐流程和收费标准,既避免资源闲置,也为游客提供实惠选择;在景区周边推进车位共享,协调商场、企事业单位在旅游旺季,将闲置车位低价或免费开放,缓解游客的停车难题。此外,还可整合文旅、交通、卫生健康等部门的资源,推出“一站式”游客服务热线,及时解答咨询、协调纠纷,让城市服务的温度传递给每位游客。
监管部门要握紧“考核指挥棒”,为长效“宠客”提供制度保障。将游客满意度纳入景区评级、城市文旅发展考核的核心指标,定期开展服务质量暗访测评,对节日“宠客”、平日懈怠,宣传与实际不符的单位进行约谈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处罚;同时,建立优质服务案例推广机制,对长期坚持优质服务、游客评价高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提炼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通过“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倒逼地方和景区将“宠客”理念转化为常态化的实际行动。
期待更多城市、景区突破短期营销局限,以制度建设固化“宠客”举措,让暖心服务成为文旅市场的常态。

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不少游客选择“跟着电影去旅游”。假期期间,中央宣传部电影局等多部门共同围绕国庆档新片《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震耳欲聋》等电影拍摄地、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推介了多地有关景区景点的多条电影主题旅游线路,让国庆档新片大片“流量”转化为景区景点“留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王怀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