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拉萨市区出发,一路向东,驱车近140公里,便到了尼木县塔荣镇。这个在藏语中意为“福绕城”的小镇,平均海拔3800米。在这里,汉、藏、回等多民族在此交融共生,携手同行,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将文明创建深度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同心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高原振兴画卷。
产业赋能,夯实物质文明基础
晨曦初照,错落有致的藏式小院在花草丛中,更添了几分静美。
不远处的藏纸非遗工坊里,手工艺人将捞出的纸浆轻轻铺展开来。临近中午,游客陆续来到这里,一边了解藏纸背后的历史文化,一边下单。在这里,藏纸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正焕发新生。“我们的藏纸卖到了北上广等大城市。有时候还供不应求。”在塔荣镇,古老技艺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富裕了群众生活。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塔荣镇以产业振兴为基点,在“五产业三园区”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下,结合实际,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项目工作和农业农村工作有序开展等方面发力,形成了产业发展“3+特”布局(即种植业、养殖业、城镇服务业、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制造业)。
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装进群众口袋的“数字”最有说服力——辖区目前共有31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19年的32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806.78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2024年达25912.64元。民生改善看得见。
治理升温,激活文明内生动力
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一个个温暖瞬间。
在林岗村,村民积央宗用攒下的“15个积分”换了瓶洗发水。“打扫门前路面积1分,参加文艺活动积2分。现在乱扔垃圾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积分超市将文明行为积分量化,通过积分激励,引导群众从身边小事践行文明,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减少85%,辖区内互帮互助、文明礼让氛围浓厚,积分超市成为辖区治理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策划关爱青少年活动。这支入选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名单的队伍,去年开展帮扶慰问、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220余次。
不仅如此,网格员格桑每天都要走访自己负责的村民家,“谁家有事马上能发现”。全镇45个网格构建起“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治理格局,2024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4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现实,治理创新让小镇暖意融融。
今年,塔荣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这背后是依托网格基层治理模式,以法治化预防为基础,法治化受理办理为路径,创新运用“五个一”工作法,推动形成“一张网”预防、“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纷、“一条龙”服务、“一体化”治理的新格局带来的成果。“以熟悉群众工作、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基层网格员为基点,把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提升塔荣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塔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文化浸润,绽放文明时代光彩
周末,阵阵藏戏鼓钹声在村里响起。藏戏传承人正带着村文艺队排练新节目,孩童争相模仿动作。不远处的“林卡”中飘来欢声笑语。
尼木县历来有“拉萨手工作坊”之称,也是远近闻名的“匠人之乡”,拥有“三绝七技”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塔荣镇则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塔荣藏戏、雪拉藏纸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雪拉藏鼓制作技艺,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雪拉藏靴制作技艺。
近年来,塔荣镇对辖区文物古迹进行全面排查,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并落实保护责任人。2024年,召开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部署会,最终年度申报尼木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涉及传统文化技术5类。积极响应“文物四普”工作,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重点对疑似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上报疑似不可移动文物线索4条,最终确定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尼木石拱桥和古建筑雪拉喜嘎强玛民居2处文物点。
塔荣镇人民始终相信——幸福不是等来的,而是用双手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