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织成网、活动暖民心、群众当主角
陕西武功如何让文明实践暖到群众心坎里?
◎ 魏少辉 李娜

武功镇姜嫄水乡举办“缘定七夕 鹊桥相会”2025年陕西省“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

长宁镇公益相亲大会活动现场。

《移除陋俗大作战》情景剧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主题宣讲。

南仁中学师生走进武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科普知识学习。

    “以前农闲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起打牌,现在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天天有活动,学急救、看大戏、做手工,日子过得比城里还热闹!”说起如今的生活,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枣林村村民王建国笑得合不拢嘴。近年来,武功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从群众需求出发,从实际效果落脚,通过建强阵地、创新活动、扎根群众,让文明实践之花在这里处处绽放,为“三强四美”现代化新武功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阵地织成网

    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以前想参加活动,得跑到县城,现在村里的实践站啥都有,孩子放学能来写作业,我们老人能学健康知识,太方便了!”武功县苏坊镇田庄村村民李巧珍所说的实践站,正是该县建设“三级文明实践阵地网络”的一个缩影。

    为让文明实践阵地真正贴近群众,武功县按照“县镇(办)联动、村社扎根”思路,构建起“1个中心、8个所、192个站”的全覆盖网络,将阵地建在群众最常去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村头超市旁。

    在武功镇姜嫄水乡,实践阵地与旅游景区深度融合,七夕活动期间,这里既是相亲大会的“缘分场”,也是汉服游园的“展示台”;在人民西路社区,实践站变身“七彩假期”托管班,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学知识、做手工,解决了家长“看护难”的问题;在长宁镇一品香超市旁,公益相亲大会连续五年举办,20余场活动促成超百对青年牵手,超市老板刘婷笑着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想找对象就来实践站搭的‘鹊桥’,比自己瞎打听靠谱多了!”县文旅局把“戏曲舞台”搬到实践站,今年已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30余场,秦腔老艺人张师傅说:“以前下乡演出找场地难,现在实践站提供舞台、拉好灯光,老乡们搬着板凳来捧场,我们演得也有劲!”

    武功县整合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资源,在实践站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五大平台”,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活动暖民心

    让文明实践走进群众心坎里

    “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要绷直,跟着我数1、2、3……”7月30日,武功县“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培训现场,80余名志愿者围着假人模型认真练习,汗水浸湿了红马甲,却没人停下动作。参与培训的社区志愿者王曼说:“以前看到有人晕倒只能干着急,现在学会了心肺复苏,以后邻居有需要,我也能搭把手!”

    武功县始终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开展什么活动”,让文明实践活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在理论宣讲上,摒弃“照本宣科”,改用情景剧、戏曲、微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今年5月,周黎蕊等4名宣讲师创作的《移除陋俗大作战》情景剧,把高价彩礼、丧事攀比等问题搬上舞台,在咸阳市宣讲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观众李大妈说:“这剧演的就是咱身边事,看完才明白,彩礼少点、丧事简点,日子才能过得舒坦点!”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移风易俗”等主题宣讲600余场次,覆盖群众2.5万人次。

    在文化生活上,武功县围绕传统节日和群众需求开展活动。春节时,实践站组织志愿者写春联、猜灯谜,2000余副春联送到农户家;端午节,大家一起包粽子、话民俗;七夕时,姜嫄水乡的“相亲大会”“汉服游园会”吸引上千人参与,年轻人在“穿针引线”游戏中增进感情,老年人在“时光照相馆”里修复老照片。“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补拍婚纱照!”金婚老人张大爷和老伴儿穿着婚纱礼服,在镜头前笑得格外开心。

    在民生服务上,武功县聚焦“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体。高考期间,“爱心助考”车队免费接送考生300余人次;暑期“七彩假期”托管班,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爱心课桌”捐赠活动,把133张新课桌送到苏坊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摸着新桌子说:“以后写字再也不用垫书本了!”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困难帮扶、健康义诊、爱心义剪等活动500余场次,惠及群众2.1万人。

    群众当主角

    让文明实践成为群众“自家事”

    “最初就我和徐姐两个人,现在有了6人核心小组,还有好多村民主动来帮忙!”说起长宁镇公益相亲大会的变化,发起人刘婷满是感慨。五年来,这场不收费、不牟利的相亲活动,从长宁镇延伸到全县,促成超百对青年牵手,不少曾经的参与者如今成了志愿者,帮忙组织活动、牵线搭桥。“当年就是在相亲大会上认识我爱人的,现在能帮别人找幸福,我特别乐意!”志愿者小杨说。

    武功县始终坚持“群众是文明实践的主角”,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组织者”。在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上,吸纳大学生、退役军人、文艺骨干、普通村民等加入,组建“乐动青春”“文化文艺”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达1.4万余人。这些志愿者中,有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银发助手”,有帮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带货达人”,还有义务辅导孩子的“大学生老师”。“以前觉得做志愿者是‘吃亏’,现在才发现,帮了别人,自己心里也暖烘烘的!”志愿者李二磊说。

    在此基础上,武功县在活动策划时就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前,工作人员挨村走访,问老乡想看什么戏,再确定演出剧目;实践站开展什么活动,通过村民微信群投票决定。“上次我说想看秦腔《三滴血》,没想到真的演了,现在实践站的活动都是咱老百姓说了算!”枣林村村民赵大爷说。

    如今的武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了群众最爱去的地方,志愿者的红马甲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颜色,移风易俗、文明互助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正如武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所说:“文明实践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要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得实惠,让文明新风像春风一样,吹遍武功的每一个角落。”(武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供图)

 

当前:4版(2025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