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爱帕扎西才仁
天刚蒙蒙亮,青海省杂多公路段驾驶员、退伍军人爱帕扎西才仁便穿着橘色工装,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杂多公路段上巡检。
爱帕扎西才仁是一位公路守护者,十年如一日穿梭于雪域高原的公路线上,用军人的血性与养路工的坚韧,在三江源头谱写了一曲“护路为民”的奉献之歌。2025年他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生死瞬间
冰河中的生命托举
2018年9月27日傍晚,一名醉酒男子失足跌入澜沧江湍急的河流,挣扎的身影在漩涡中若隐若现。驾车途经此处的爱帕扎西才仁没有丝毫犹豫,甩掉外套跃入江水中。“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人救上来!”他事后回忆道。
暗流冲击着他的身体,冰冷的江水刺得骨头生疼。他奋力游向落水男子,用尽全力将其托出水面,拖拽至岸边。在确认男子无生命危险后,他悄然驾车离开。直到被救者通过围观群众提供的线索找到公路段,这段“冰河救援”的事迹才传遍玉树草原。牧民们说:“他就像雪山下的格桑花,默默绽放,却温暖人心。”
雪线坚守
4750米海拔的20多个昼夜
2019年初,青海南部遭遇特重度雪灾。杂多县查乃拉卡山口积雪深达半米,气温骤降至零下30℃,数百名牧民被困。作为党员先锋队成员,爱帕扎西才仁主动请缨奔赴一线。
在海拔4750米的查乃拉卡山垭口,他和同事们用铁锹、镐头一点点铲雪开路。饿了就啃干脆面,渴了就嚼雪块,困了便裹着大衣在雪地里打个盹儿。他趴在雪地里徒手清理积雪的照片被同事拍下,脸上冻得发紫却始终带着微笑,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雪山上的微笑”。20余昼夜连续奋战后,这条连接玉树与外界的“生命线”终于贯通,救援物资得以运抵,无数牧民和牲畜的生命得到挽救。
“养路就是养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公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高原群众的“希望线”。
先锋本色
党员就是一面旗
“哪里最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是杂多公路段同事对爱帕扎西才仁的评价。作为党员先锋队成员,他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岗检查车辆,十年安全行驶无事故;他带领同事完善机械操作规程,辖区养路段全年安全事故“零发生”。
日常工作中,他既是技术过硬的驾驶员,也是同事眼中的“调解能手”。遇到藏族与汉族同事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矛盾,他总是用幽默化解隔阂:“我们都是公路上的石子,紧紧靠在一起才能铺就坦途。”2019年,他被评为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颁奖词写道:“他用藏汉双语架起连心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绽放。”
在海拔5000米的查旦乡路段整治工程中,他主动承担最危险的边坡清理任务,顶着塌方风险作业。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我想往党组织靠拢,就该冲在最前方!”这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源自他的军旅生涯。退伍不褪色,他把部队的优良作风融入养路工作,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公路,用汗水浇灌责任之花。
从“青海青年五四奖章”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十余项荣誉记录着他的奋斗足迹。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谦逊:“我只是做了一名公路人该做的事。”如今,他依然每天奔波在养护一线,橘色工装在雪山草原间格外醒目。正如澜沧江水奔流不息,他的故事也在三江源头代代相传——这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关于奉献的故事,更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用生命诠释“初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