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云:让石头“开口说话”的文化传承者
◎ 陈力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当许多人选择外出旅行时,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三合村的陈巧云,却与她的“石头”们进行着对话。一块块原本平平无奇的石头,在她的巧手下,被赋予山川的灵秀、风物的奇特、军旅的豪情、非遗的韵味,成为承载乡愁、诉说梦想的独特艺术载体。

    1969年出生的陈巧云,自幼受父亲影响热爱绘画。那时,田间地头的树枝成了她的画笔,广袤的大地是她的画纸。“种地休息时,我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画,”她说,“那时候,再累也要画上几笔。”

    从担任村妇联主任到经营理发店、服装店,陈巧云的身份在不断变化,但对绘画的热爱始终如一。上世纪90年代的素描学习为她打开了艺术的大门,随后对国画、木版画的探索,最终让她在石头画中找到了最契合心灵的表达方式。

    在陈巧云手中,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她会为一块石头端详良久,仔细研究其形状、大小、纹理,直到石头的语言与心中的图景完美契合。“每块石头都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她说,“我要做的,就是听懂它们的心声,让这些沉睡的生命重新醒来。”

    她的作品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远山的轮廓、老屋的瓦片、蜿蜒的村巷,都化作石头上鲜活的乡土记忆。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将平利县的非遗——弦子腔的悠远、女娲传说的神奇,巧妙地融入石画创作,让古老文化在石头上绽放新的生命力。

    2015年后,陈巧云积极参加各类绘画培训,不断提升艺术造诣。今年,西河镇在坝河畔为她成立了工作室,优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她新的创作灵感,这里也成为独特的旅游参观打卡点。

当前:B2版(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