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部分学校食堂聘请在校生家长当员工——
“妈妈食堂”真能成“放心食堂”吗?

    编者按

    近日,河南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推出的“妈妈帮厨”措施引发关注,目前全区共招募聘用160名家长参与到全区16所公办中小学的帮厨工作中,各个学校家长帮厨比例达50%;与此同时,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推出的“妈妈食堂”也引发关注,学校食堂工作人员除了一名厨师长,共有18名学生妈妈、2名学生奶奶,该食堂计划一直由在校学生的家长担任相关岗位。在此之前,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江苏扬州,山东威海等地学校开设的“妈妈食堂”也受到广泛关注。

    “妈妈食堂”为何会出现并受到广泛关注和叫好?“妈妈员工”让学校食堂多了“监督的眼睛”,但真能让孩子们吃上“放心餐”吗?

    有哪些好处?

    “妈妈”掌勺 孩子们吃得放心

   ◎ 许朝军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在部分学校,一批批学生家长走进食堂,化身“餐饮守护人”,用“妈妈般的标准”守护学生的餐盘,用“妈妈般的温度”温暖校园餐桌,这是家校共育的生动实践。

    “妈妈食堂”何以出现?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如食材过期、以次充好、卫生脏乱等,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如何从源头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成为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可以说,“妈妈食堂”陆续出现的背后,隐藏着解决学校食堂外部监督缺位问题、化解学校食堂信任危机的用意。

    这种家校共育的生动实践,一方面像其他“妈妈岗”一样,通过灵活用工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全职妈妈、陪读妈妈及部分奶奶的就业问题,让她们既能兼顾陪读需要,又能补充家庭收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看着孩子成长的就业,也注定更有现实意义和切实可感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妈妈食堂”让家长从校园餐“局外人”,变为参与餐饮实际操作管理的“局内人”,其监督意义和价值更值得点赞。

    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对校园食品安全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对于学生餐饮安全,学生和家长也最有发言权和监督权。但是,如果不建立在知情基础上,所谓的发言权和监督权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相继发文不断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比如发布《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等,一再强调要通过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家委会、家长陪餐等方式,让家长参与监督,确保校园餐饮安全。但在现实中,家长参与校园餐饮监督,多停留于碎片化、被动化、浅表化和学校场景预设化等状态,不仅监督难以见效,个别学校还出现校园食品不安全事件。

    “妈妈食堂”让妈妈等家长亲自参与学校食堂食材选购、质量把关、菜品炒制,甚至可以近距离观察、体验餐饮质量和孩子就餐状况,不管是从餐饮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督、沉浸式监督角度来看,还是从掌握孩子就餐状况、及时进行营养教育和节约饮食教育而言,其意义和作用都是可圈可点的。

    此外,家长们通过参与食堂工作,更加了解学校的运作和管理,也更能体会到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与付出。当妈妈或奶奶们系上围裙为孩子们烹饪校园餐时,她们不仅是在完成一份工作,更是在参与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

    该怎么完善?

    “妈妈食堂”还需要制度来托举

    ◎ 汤飞

    “妈妈食堂”虽源于亲情驱动,但需以制度规范来保障其可持续运营。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且,亲情驱动也不是“妈妈食堂”运营的持久动力。要把“妈妈食堂”办成“放心食堂”,离不开制度的托举。

    首先要明确“妈妈员工”的准入标准与职责边界。“妈妈员工”面向家长群体招聘,不能毫无门槛。比如,能提供有效的健康证明,无传染性疾病;具备责任心、耐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服从工作安排;要有烹饪经验或食品安全知识,在此基础上推动“分层帮厨”,或负责食材验收,或参与营养配餐,或进行烹饪操作,或负责与孩子们沟通、讨论饮食问题,进行饮食教育……同时明确“妈妈员工”的职责边界,确保爱心不越位。总之,学校、教育部门要在“妈妈员工”选聘、管理、监督、责任约束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其次,要通过培训为“妈妈员工”充分赋能。由于家长素质不一、来源广泛,如何提高“妈妈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食品安全监督能力,至关重要。建立家长“帮厨”技能培训体系,严格进行岗前食品安全培训,对有餐饮从业背景的家长进行帮厨技能提升,或提升其技术管理能力、赋予技术指导职责,对普通家长定期进行食品安全与基础操作培训考核,可以推动“妈妈员工”更好地履行各项职责。

    第三,要提高“妈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产生职业倦怠。一方面,健全培训体系能从一定程度上让大家保持工作积极性。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家长厨工颁发人社部门认证的“青少年膳食指导师”证书,此举既是培训措施,又是激励措施。另一方面,要推动地方财政支持“妈妈食堂”运营,解决人员待遇等问题,避免“妈妈食堂”爱心模式因可持续性不足而流于形式‌。工会要依法维护“妈妈员工”的正当权益,她们的工作是临时或短期的,但工会对她们的关爱不能缺位。

    此外,为确保“妈妈食堂”能始终让在校生的家长参与“帮厨”和监督,“妈妈员工”的轮换退出管理也要制度化。建立孩子毕业、家长“退岗”制度,让更多有心参与学校食堂监督的在校生家长加入。

    为“妈妈食堂”护航的制度可分为三个层级:一是教育和劳动部门协商出台相关指引政策,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二是学校出台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三是学校食堂出台内部管理规定、工作流程。制度不断完善,可以减少模糊地带。将亲情守护与制度刚性相结合,才能让校园餐真正具有安全与温情的双重保障。

    真问题何在?

    保障校园餐饮安全不只是“换厨”

    ◎ 孔季川

    “妈妈食堂”用外部监督替代传统的封闭管理,用亲情责任弥补商业运营的不足,有助于守护孩子们的餐桌,也可缓解广大家长的焦虑。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妈妈食堂”只是特殊场景下的暖心尝试,无法成为所有学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标准答案”。从现实条件来看,大城市的学校动辄数千人,数量有限的“妈妈员工”远不能满足食堂运营需求;农村偏远学校的食堂则面临更突出的困境,大量爸爸妈妈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又受限于体力,凑齐一支合适的“妈妈员工”队伍并非易事。从专业维度考量,校园餐涉及食材采购索证索票、食品加工温度控制、餐具消毒规范等一系列专业环节,仅靠“用心”远远不够,若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严格的监管流程,家长的热情反而可能埋下新隐患。说到底,把校园食品安全的“重担”过多压在“妈妈”们身上,只是一种“应急式补位”,难以构建起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校园放心餐的核心诉求不是“谁来做饭”,而是如何让每顿饭都安全可控。比起依赖“家长补位”,建立一套全流程、标准化的“制度透明”体系,才是更具普适性的解决方案。每所学校的食堂都应主动公布“三本账”:食材来源要明明白白,供应商资质、质检报告必须及时公示,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后厨操作要清清楚楚,通过“明厨亮灶”让家长实时查看食品加工过程,消除监督盲区;人员管理要规规矩矩,工作人员的健康证、培训记录应主动公开,确保服务规范。

    往深了说,“妈妈食堂”往往只能解决“后厨干不干净”的问题,却管不了食材源头,也难以明确问题责任方。真正的校园放心餐,需要构建一套“管到底”的监管闭环。这就要求教育部门牵头建立校园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对提供劣质食材的供应商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切断风险;也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突击检查力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上游供应链,避免“只查食堂、不查源头”的漏洞。更关键的是,学校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校长考核体系,实行“责任绑定”。

    一句话,“妈妈食堂”的走红,既体现出家长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深切渴望,也折射出当前校园餐安全保障体系仍有短板。校园食品安全不能依赖“家长上阵”等临时补位措施,需要靠制度兜底的长久保障。当每所学校的食堂都能实现食材可追溯、过程可监督、责任可追究,每位家长无需“亲自下厨”也能放心,这样的校园餐才是真正让孩子爱吃、家长安心的“放心餐”。

王琪  图

 

当前:4版(2025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