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作出新的部署和要求。最近,《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极推进智慧灯杆建设,力求实现“一杆多能”。但一些地方“跟风式”建设智慧灯杆,耗资巨大、贪多求全,存在与现实需求脱节、部分功能成为摆设、后期运维跟不上等问题。
集照明、交通指示、电车充电、5G信号传输、空气质量数据收集、一键报警、人员轨迹追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确实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设施。然而,在推进智慧灯杆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更多的智慧与理性,避免决策时冲动、盲目和跟风。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力求道路边的公共灯杆“一杆多能”,这种想法当然可以理解。然而,过度追求灯杆的“超前”与“多能”,未必是明智之举,反而可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累赘。比如当前一些城市建设的智慧灯杆,只承担了照明和监控功能,所谓的5G基站、电车充电、一键报警、数据收集、人员轨迹追踪等功能,因缺乏部门对接而无法发挥作用。
太过超前和功能太多的智慧灯杆,不只是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还因成本过高、浪费资金而备受质疑。据《半月谈》报道,智慧灯杆的单杆建设成本从数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在西南某市一区,10.24公里的智慧照明及城市物联网工程,主要包含灯具、管理模块、交换机等,预算共计3975.68万元,平均一公里超过388万元。这还只是建设成本,不包含后期的运行维护成本。据专家介绍,城市IT智慧系统有一条铁律——交付那天不是投资终点,而是烧钱起点。智慧灯杆项目,也不例外。
各地推进智慧灯杆建设,必须充分运用行政智慧。首先,虽可具备超前思维,但需精准衡量超前幅度,避免智慧灯杆的超前功能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其次,市政建设需各部门协同配合、各尽其职,确保智慧灯杆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再者,推进建设智慧灯杆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当地财力,量力而行,不可贪多求全、盲目建设。最后,还应做好收益规划,构建良性循环,让智慧灯杆项目可持续。
部分城市盲目推进智慧灯杆建设,如果只考虑功能超前、技术先进,甚至只考虑政绩好看,到最后,智慧灯杆成了用不上、用不起、不能拆的高科技“鸡肋”,“超前”反而变成了另一种“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