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千条街巷温暖万家灯火  2800万小时汇聚志愿星光
十三载破茧,广东河源实现文明蝶变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河源市夜景图。(河源日报社供图)

    数说河源

    ● 完成升级改造背街小巷等场所1400余处

    ● 建设市、县、镇、村各级“美丽庭院”户近4万户

    ● 建设精美“四小园”4.6万个

    ●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554个

    ● 推选“中国好人”“广东好人”88名

    ● 累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3个、全国文明单位15个

    今年5月,广东省河源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和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客家古城,在历时13年的创建实践中,河源始终着眼于全体市民的福祉,将客家文化中崇尚和谐、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基因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绘就了一幅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文明画卷,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风采。

    匠心筑城 彰显文明硬实力

    10月11日10时,位于源城区的鑫鲜汇超市内已经有不少前来采购的顾客。温暖的灯光下,货架上商品摆放整齐,生鲜区冰柜飘着缕缕白雾,蔬菜水果显得格外新鲜。顾客们推着购物车悠闲地挑选商品,整个超市整洁有序。

    记者在现场看到,超市入口处的公示屏上,实时更新着各类商品的检测结果,超市内科学划分为五谷杂粮区、蛋类生鲜区等七个功能区,布局合理,指引清晰。

    “我们超市前身就是老的新风市场,过去由于设施老旧、环境卫生问题突出,人气一直不高。在政府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政策支持下,市场完成了全面升级,环境变好了,客流量也上去了。”鑫鲜汇超市店长告诉记者,“很多老顾客反馈,现在的超市干净舒适,他们都很愿意来这里买东西。”

    同样实现颜值“焕新”的还有街巷。“以前乱搭的铁皮棚,顾客都不愿多停一分钟。现在统一了遮阳棚和广告牌,生意比以前好了,整条街看着都舒心!”在源城区新江街道朱门亭社区205国道(新江段)旁,一位便利店老板指着自家焕然一新的店面,向记者道出了沿街风貌改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以人民为落脚点,是河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温暖底色。近年来,河源用务实举措,实现城市功能“硬实力”和群众生活品质的“双提升”。
    围绕硬件提质与生态惠民,河源升级改造1132条背街小巷、201个老旧小区、103家农贸市场,新增智慧停车泊位7万余个,打造交通路口示范点175个,实现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完好率超98%,还推进建成200公里碧道、超100个社区体育公园。如今,全市超过九成居民的日常生活圈内都有公园绿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宜居愿景成为现实。

    此外,河源解决群众反映的就医、交通等高频问题超4500件,新改建义务教育学校105所,让市民切身感受“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德润人心 激活文明内生力

    从2017年开始,河源市众爱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便坚持每月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五保户提供义剪、义诊、代购生活用品和居家清洁等服务。

    针对部分五保户居住条件较差的问题,河源市众爱志愿者服务中心还实施“圆安居梦”专项行动,投入资金帮助老人完成了住房改造。

    东源县涧头镇91岁的五保户李通(化名)是受益者之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在走访时发现李通的房屋存在漏雨、电线裸露等安全隐患,便通过“圆安居梦”项目,申请为老人修缮屋顶、改造电路、清理杂物。如今,李通住上了整洁明亮的房子。他说:“现在,我这心里暖乎乎的。”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众多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用点滴服务汇聚成光,照亮城市的文明之路。

    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员志愿者,依托“党建+团建+志愿服务”模式,围绕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关爱老幼、扶贫助学、大型赛事等领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已超过2800万小时。在公园广场建设的12个“学雷锋志愿驿站”,打造的“河小青”“湖小青”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开展的“关爱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免费艺术培训工程”、科普“三进三服务”、“大爱救心”义诊筛查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暖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只温暖人心,还在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上发力。

    河源着力构建“15分钟文明生活圈”,推广“积分制+一体四化”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客家新风》等移风易俗优秀作品登上全国舞台,并以《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文明在河源”“一分钟听文明”“文明之路”等12个文明宣教品牌,培育“榕树下”“禾坪说事”等百姓宣讲品牌,利用“河源文明学院”“文明实践公共服务平台”“融愿APP志愿服务平台”“文明随手拍”等载体,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深耕文化 赋能文明新风尚

    每逢节假日,河源的太平古街便成为游客体验本地特色文化的热门选择。

    “专程带家人过来感受一下,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小吃也地道,孩子特别喜欢这种热闹的市井气息。”从深圳前来游玩的张女士表示,古街很好地保留了传统风貌,同时又充满文明活力。

    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文化沃土的滋养。

    河源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多元。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河源立足文化资源,聚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构建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交融共生的城市品格。

    精心策划开展的鱼灯夜游、万绿湖畔音乐季、花灯民俗文化节、阳明文化艺术周等各类特色文化活动,以差异化体验满足多元化文旅消费需求。“四季村晚”“大美河源·百姓舞台”“送戏下乡”“文化进万家”等10万余场公益文化惠民活动润泽城乡,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等非遗项目通过“源态龙”IP形象、墩头蓝箱包等文创产品焕发新生。

    文化涵养着市民的精神内核,更铸就城市的内在气象。

    近年来,河源不断深化“书香河源”建设,把全民阅读作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粤书吧”“粤文坊”“源·悦”书屋自助图书馆和共享图书服务点、乡村文化空间示范点等一批文化阵地相继落地,让群众尽享家门口的“文化福利”。

 

当前:A1版(2025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