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也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陕西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旅游资源,是历史的鲜活见证,亦承载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信仰力量和价值追求。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亟待回应创新需求,以红色基因传承筑牢青年思想根基,如何将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动能,同时破解培育过程中情感共鸣薄弱、协同衔接不足等现实问题,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夯实青年思想根基的必然选择,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有着重要意义。
一、陕西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陕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兼具历史独特性与精神标识性,延安窑洞的革命灯火、枣园的领袖足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印记,每一处资源都镌刻着自力更生、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
从强化情感认同来看,陕西的红色旅游资源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而是可触摸的革命场景与鲜活的历史记忆,大学生置身其中时,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内涵转化为对革命先辈理想信念的具象感知,在体悟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历史温度中,自然生发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避免价值观培育陷入空洞说教。
从丰富实践载体来看,陕西多样的红色旅游形态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的单一讲授模式,以实地参与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借助陕西独有的红色场景落地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实践活动。
从提升传承与践行自觉来看,陕西红色旅游资源所承载的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涵高度契合,大学生在接触这些资源时,不仅能理解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还能将“艰苦奋斗”“忠诚担当”等精神特质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进而实现从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变,真正提升传承红色基因与践行价值观的内在自觉。
二、陕西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陕西红色旅游资源在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与培育需求不相适配的现实困境。
从体验性设计看,延安窑洞、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等诸多红色旅游资源多以静态展陈为主,缺乏供大学生深度参与的情景还原与互动体验环节,无法将革命历史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触发点,导致大学生难以从“参观”转向“共情”,情感共鸣始终处于薄弱状态。
从与高校思政教学的协同衔接看,高校思政教学多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未充分结合陕西本地红色旅游资源设计研学路径,红色旅游景区也未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讲解内容、学习手册等,使得培育载体的实际效能难以充分释放。
从时代化表达看,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仍较多依赖传统的历史叙事与展板介绍,未结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沉浸式剧本杀、数字展厅等新形式,也未将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困惑相结合,导致红色文化传递缺乏贴近性与新鲜感,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受到限制。
三、陕西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改进策略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的体验式设计,增强大学生情感共鸣
高校可依托陕西延安窑洞、枣园革命旧址、南泥湾大生产遗址等独特红色旅游资源,跳出参观、讲解的传统模式,从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唤醒双维度优化体验式设计,如围绕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核心内涵打造情景化体验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窑洞会议、体验南泥湾农耕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实践直观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辛与坚守;同时结合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人物故事与历史细节,设计红色记忆寻访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挖掘革命先辈家书、日记背后的价值追求,再通过分享交流将个人感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关联,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借助红色场景的体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情感认同,切实增强情感共鸣的深度与持久性。
(二)构建陕西红色旅游与高校思政教学的协同衔接机制,释放培育载体效能
高校需以资源整合与教学融合为重点,主动对接陕西红色旅游景区、纪念馆等机构,构建多维度协同衔接机制。在课程建设层面,将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系统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如把延安革命旧址研学设为思政必修实践模块,明确教学目标、研学路线与考核标准,坚决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在资源开发层面,联合陕西红色旅游机构共同编写陕西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教材,重点选取陕北民歌、革命标语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素材,将其转化为可直接应用于课堂的思政教学案例;在师资协同层面,既可邀请陕西红色景区的资深讲解员、党史研究专家走进高校课堂开展专题教学,也可组织高校思政教师定期到红色景区参与实践培训,通过双向互动形成高校教师、红色资源专家协同教学团队,从而让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真正成为思政教学的有效延伸,充分释放培育载体的育人效能。
(三)创新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的时代化表达,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高校需以大学生的认知习惯、接受偏好为基础,围绕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精神内核,从内容转化、形式创新、传播场景三个维度推进时代化表达创新:在内容转化层面,聚焦陕西红色旅游资源中“奋斗”“担当”“奉献”等核心精神特质,将其与大学生的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社会责任践行等现实需求深度结合,例如制作《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长征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等主题微视频,通过梳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攻坚克难的具体事迹,为学生学业提升、创业实践提供精神参照与方法启示;在形式创新层面,依托新媒体技术打造多元互动式传播载体,可开发“陕西红色足迹”线上打卡小程序,设置红色历史知识问答、个人感悟分享、红色故事复述等任务模块,学生完成对应任务后可解锁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央红军入陕第一站等红色景区的专属数字纪念徽章,同时组织学生团队对陕北革命歌谣进行改编,在保留原曲精神内涵的前提下,融入流行音乐编曲风格与当代青年语言范式,通过校园歌手大赛展演、短视频平台发布等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在传播场景层面,将陕西红色资源的时代化表达嵌入校园日常文化活动,举办红色文创设计展,引导学生以延安窑洞建筑形态、革命时期徽章纹样、红色标语等元素为创作素材,设计文具、饰品、家居摆件等实用文创产品,让陕西红色文化以更具象、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场景的形态呈现,进而切实增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与精神感染力。
结语 >>>>>>
陕西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则是红色精神与时代价值的深度耦合、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双向升华。本研究厘清了这一融合过程对强化情感认同、丰富培育载体的关键价值,也直面其体验性不足、协同性薄弱、时代性欠缺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实践策略:优化体验设计以唤醒深层情感共鸣,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以释放载体综合效能,创新红色文化时代表达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每一步探索都在深化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具生命力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深入感悟红色历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品格、外化为行动自觉,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民族复兴凝聚起坚实的青春力量。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教师工作部讲师;本文系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追寻长征足迹,做红色旅游文化传递人”——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的红色魅力,项目编号:S20251367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