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将其有机融入传统曲艺形式如弹词艺术,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有效途径。这一融合过程需系统规划,从内容、形式、传播到保障机制进行全方位探索,以下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具体实践路径。
一、 内容层面的深度融合:以新叙事承载核心价值
内容层面的融合是根本,其核心在于实现价值观从抽象理念向具体艺术形象的审美转化。这一过程不只是简单的题材对应或口号式嵌入,而是追求价值逻辑与叙事逻辑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首要路径是大力推动新编现代题材曲目的创作。创作者需深入当代社会生活,从中提炼能够体现价值追求的典型情境或人物原型。叙事过程中,必须坚持弹词艺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叙事传统,并充分运用其“说噱弹唱”的综合表现手段,将价值诉求转化为人物在特定戏剧情境中的自觉选择与行动,从而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命运的展现中,实现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另一重要路径在于对传统经典书目进行现代化的价值阐释与转化。许多传统书目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如仁爱、守信、忠义、爱国等。当代改编与演绎的重点,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辨析、筛选与升华,强化其中与当代价值观念相契合的精神内核,并通过演员精湛的“说表”艺术,在表演中建立传统故事与现代社会的现实联系,引导观众进行反思与共鸣,从而实现优秀传统价值的当代延续。
二、 形式与表演层面的协同创新:以新表达增强感染力
艺术形式与表演方式的创新,是确保融合内容得以有效传达并被广泛接受的重要条件。创新需以尊重弹词本体美学特征为前提,旨在增强其当代艺术感染力。音乐唱腔的创新应遵循“守正创新”原则。“守正”在于牢牢把握弹词诸种基本曲调,如俞调、马调、陈调的独特韵味和美学规范,这是其艺术身份的标识;“创新”则体现在可适度吸收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元素,如在保持骨干音调的基础上,对节奏、伴奏织体、前奏间奏等进行优化设计,以更细腻地烘托剧情、刻画人物心理,使之更易于被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所接受。表演形态则需从单一书场模式向多元化展演空间拓展。一方面,应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剧场版中短篇作品,提升弹词的艺术品位与综合观赏体验。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其作为“文艺轻骑兵”的节目化形态,创作主题鲜明的短篇节目,灵活融入各类文化活动。此外,结合江南文化特色,在古镇、园林等实景中开展沉浸式表演,能够借助环境氛围强化艺术代入感,是活化传播的有效尝试。
三、 传播与推广层面的有效拓宽:构建多元传播矩阵
在媒介融合时代,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应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网络,实现融合发展成果向最大范围的社会公众进行渗透。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主阵地。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碎片化和高频次的传播,则需要把经典唱段和新作品精华的视听语言进行现代化包装,以符合网络的浏览习惯。同时,要鼓励艺术家用直播、互动等方式建立与受众的直接联系,塑造亲民形象。长音频平台可以用来满足深度欣赏需求,可系统建设主题音频库。把弹词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才是长久发展的根基。通过“非遗进校园”、艺术导赏、示范演出等,可以很好地发挥其美育德育功能。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和社团,不仅可以培养未来的受众,更可积累青年人才。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弹词表演融入特色旅游路线和文化场所,使其由单一的舞台演出转化为可以体验、可以消费的文化产品。这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更能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相结合的中国形象。
四、 保障机制层面的坚实支撑:完善融合支撑体系
可持续的融合实践有赖于健全的保障机制,这需要多方协同,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生态。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亟需加强复合型创演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提升编创人员对传统艺术规律与当代价值理念的双重把握能力。应推动艺术院团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创作、学术研讨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有“匠心”又有“文心”的专业队伍。政策与资金扶持是重要杠杆。文化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立意好、潜力大的创新项目从立项到推广给予全过程、倾斜性支持。同时,完善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对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艺术影响力的作品及个人予以重奖,形成正面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与动态优化机制同样关键。应构建一套兼顾艺术水准、价值传导效果及受众接受度(特别是青年群体反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从创作端到接受端的闭环反馈路径,确保创作能够及时响应社会审美与价值需求的变化,实现持续的优化迭代。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弹词艺术,是一项“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通过内容上的精心创作、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传播上的全面覆盖以及机制上的有力保障,多方协同、持之以恒,才能使传统的弹词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系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