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人物“扫墓” 不追顶流追“古流”
年轻人为何爱上与古人对话?

    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扫墓式追星”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他们避开热门景区来到历史人物的坟墓、祠堂,给曹操送上布洛芬(曹操生前长期受头疼困扰)、给李白带去各色美酒、给诸葛亮摆放一张从成都到洛阳(汉朝旧都)的高铁票……这些别具一格的扫墓“祭品”贴心又不拘泥于形式,对于他们来讲,追随这些永驻史册的“地下”偶像,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寻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对古人的理解与敬意。

    心态转变

    不追顶流追“古流”

    热衷追随“地下”偶像的赵牧今年24岁,从13岁捧起第一本历史读物起,她对历史的热爱就一发不可收。“我比较了解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还有明朝的历史。在出去旅游时,会特意去当地与历史相关的景点、遗址走走看看。”赵牧把自己的这个爱好称为“访古”。在她看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而墓地对她而言只是一个载体。

    今年25岁的陈梅,同样从小喜爱历史。上学期间读到《醉翁亭记》时,她就曾想过:“如果有一天能亲眼看看欧阳永叔笔下的琅琊山,该有多好。”今年5月,她终于如愿,“能亲自去古人走过的地方,游览他们笔下的景色,这种体验真的很特别。”

    “来到琅琊山,方知《醉翁亭记》是纪实文学。”陈梅说,当她漫步在山间,满眼苍绿、树荫遮日、鸟鸣声声,深吸一口山间空气,仿佛连肺都被净化了,虽未饮酒,却已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从今年3月起,陈梅开始给古人“上坟”。为此,她在社交平台上建了一个“上坟搭子群”,简称“三国芬达”(“芬”即“坟”,“达”即“搭”)。“我们会在群里相约一起去给谁‘上坟’,平时也会一起聊喜欢的历史人物,或者分享自己制作的‘谷美’(粉丝自制的徽章、小卡等周边)。”

    每次出发前,陈梅都会做“扫墓功课”,通过史书、百家讲坛、央视版《三国演义》及相关文学作品来了解和重温历史。

    每次给古人“上坟”时,她也会带上自己制作的“谷美”,摆在墓碑前,“一般一年去一次。”她说。

    因为经常去祭拜古人,赵牧也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带贡品的经验。“给古人带东西时,还是需要遵守景区规定的,最好不要带容易腐烂的东西。”赵牧说。她第一次去明孝陵景区时,曾给孙权放了一颗桃子,后来想想还是考虑不周。“我知道这里的贡品收拾得很勤,不会出现腐烂的问题,但觉得以后还是尽量带小玩偶,或者带有包装、不容易坏的食物更合适。”

    和网络上的讨论类似,在“上坟”的过程中,赵牧和陈梅都觉得,有些贡品让人觉得有趣,有些则令人感动。“有时候我也会看看别人留在墓前写给古人的信,仿佛在和古人隔空对话,感觉很浪漫。”赵牧说。

    从打卡名胜古迹到相约祭拜古人,从仰慕流量明星到隔空对话历史,年轻人开始积极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把跟古人的隔空对话当成一种释放压力、结交同好的途径,向历史寻找精神依托。

    “我很欣赏他们。”知名文化学者、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魏建说,凭吊古圣先贤等历史人物的做法历来就有——“如果没有凭吊,古人就真的作古了”。自媒体的流量加持,让这一代年轻人的凭吊行为有了潮流色彩。

    “年轻人通过扫墓和古人精神对话,拓展‘诗词互文’等另类朝圣方式,是行走大地的热情,也是新型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和表达。”长期关注历史名人墓地保护的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认为,墓地是沟通生死的媒介,年轻一代“扫墓式追星族”的表现本身就是历史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情感驱动

    带动文旅和历史IP开发

    年轻人成群结队相约而行,用鲜花、美酒、手写信和创意贡品与历史名人对话,把古墓变成新晋打卡地。在社交平台上,“历史遗迹打卡”相关话题浏览量已突破10亿次。攀升的热点数据背后,正给当地文旅带来深刻影响。河南安阳依托曹操高陵建设“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为游客讲解曹丞相的传奇人生;陕西咸阳根据汉武帝茂陵开发“大汉天子”IP,打造大汉文化主题游;河北邯郸以战国赵国都城遗址为核心打造赵武灵王遗址公园,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战国风貌。

    身在河南洛阳市的王勉,节假日期间的副业是地陪导游,主要为游客提供行程规划、食宿安排及景点讲解等一条龙服务。此前,他的路线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博物馆等大景点为主。这个暑期,他新开发了一条给古人“上坟”的路线。

    “‘上坟’是从今年清明节前后开始流行的,后来就有一些00后来找我,问能不能带这种路线的团。我是通过网上搜索先去了解这个群体,从7月开始,正式推出了‘上坟’线路。”王勉说。

    王勉介绍说,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其中,邙山横跨约100公里,汇集着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数十万个。很多墓地并不属于景点,分散在漫山遍野,有的在村庄里,有的在高速公路边上。“所以我会提前逐一踩点,掌握了这些墓地的具体位置,开车带他们逛,一天能看15到20处。”

    年轻人正用“追星逻辑”重构文化传承路径。线上,他们分享“古墓打卡攻略”,制作“历史人物卡片”,标注史实与文学演绎的边界;线下,他们组团“朝圣”,在霍去病墓前合唱《骁》,在李白墓前举办诗歌朗诵会……

    这种参与式传承效果显著。安阳高陵2024年清明祭扫人数同比增幅达42%,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六成;李白墓、杜甫祠等景点,常年有年轻人带着酒水、乐器前来“赴约”。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让历史文化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场景。当年轻人为霍去病墓前的巧克力拍照发朋友圈时,他们无意中完成了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二次传播。

    年轻人不仅会分享打卡照片,还会整理历史名人资料,分享个人感悟。他们祭拜的不是冰冷的墓碑,而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魂,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滚烫血,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硬骨气。这一现象表明,历史人物IP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情感价值。

    抚今追古

    文明在引导中延续

    年轻人通过追“古流”走进历史,触摸文化脉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这股潮流既有利于年轻人触摸和感知历史,也可能存在对历史人物“过度玩梗”或“片面解读”的风险。

    部分祭品陷入“玩梗狂欢”,如孙权墓前放置宿敌张辽的三国杀卡牌,可能消解历史严肃性;守墓村庄面临管理困境,苏轼墓所在的苏坟寺村,守墓人月薪仅300元;部分凭吊点属民间自发设立,缺乏考古依据,易造成历史认知混淆。

    对此,学者提出“有温度的敬畏”原则。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刘楠建议:“平台可联合学者推出‘历史人物档案’,标注史实与演绎边界;文旅部门可开发‘守墓村振兴计划’,将扫墓热情转化为文化资源。”事实上,已有积极案例:知乎专栏“青史何鉴”发起的“严肃扫墓联盟”,要求参与者提前研读人物传记,祭品需附历史依据说明,该倡议获得超10万网友响应。

    河南省委会主委梁留科建议,要明确监管红线,严查以“网红墓地打卡”为噱头的违规营销,严禁对纪念行为的流量化炒作,避免娱乐化倾向以及可能诱发的盲目模仿等连锁反应。同时打造更多的场景,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年轻人“追古流”的情绪表达。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也建议,建立多层次引导机制,加强平台治理。主流社交平台可以建立内容分级机制,区分娱乐性和知识性内容。还要注重教育场景的融入,比如学校可组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深度学习。博物馆也可以开展青少年研学项目,将线上兴趣转化为线下探究。多措并举帮助年轻人建立更加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

    “文化需要轻松幽默的氛围,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则认为,时尚潮流载沉载浮,对于年轻人的创意想法和文化思潮,可以有意引导,但不必拘泥一格。允许年轻人把这些声音都表达出来,然后在历史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让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这股“追古流”热潮最终能为我们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留下怎样的遗产?我们又该如何让这股热情转化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舒勇期待留下的不只是追“古流”这个热梗,还有文化自觉的世代传承、创新机制的持续运作、文化自信的深层扎根。舒勇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系统、文化机构、媒体平台等多方合力。最重要的是相信年轻人的判断力,当他们真正走进历史深处,自会领略其中魅力。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引导而非灌输,创造空间而非设定框架。

    如今,这种方式正在吸引更多人加入。它已不再只是单纯的祭奠古人,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狂欢。在一次次仪式感与真情流露中,这届年轻人让更多人因他们的热情而爱上历史,也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综合 央视网、《北京青年报》《大众日报》等)

 

当前:3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