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有更多渠道追“古流”

    近年来,汉服热、国潮风、非遗手工艺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街头巷尾可见罗衣飘飘,短视频里尽展传统技艺,文创直播间把千年纹样做成手机壳、把苏绣针法编成表情包。从“穿”到“用”再到“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轻盈、更社交、更科技的“打开方式”融入日常,让传统与潮流同频,让古韵与青春共振。

    1. 新媒体:用“流量”激活文化记忆

    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成为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入口。李子柒的田园古风视频在海外掀起中国热,抖音上戏曲演员用流行唱法演绎京剧,B站UP主用动画解构《山海经》……这些内容以轻量化、趣味化的形式消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冷”形象。年轻人通过点赞、转发、二次创作,让“博物馆展品”变成可参与的“社交货币”。

    2. 体验式学习:从旁观到沉浸年轻人更渴望亲身感知文化脉络。

    穿汉服打卡古迹、在非遗工坊体验扎染、参与端午龙舟赛等“国潮活动”,成为新时尚。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将舞蹈与数字技术结合,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故宫、敦煌推出的AR导览,让文物“活起来”。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情感共鸣。

    3. 创造性转化:传统与现实的对话

    年轻人拒绝照搬传统,而是用创新赋予其新生命。游戏《原神》中的璃月城融合徽派建筑与东方哲学,让全球玩家领略中国美学;设计师将《千里江山图》元素融入球鞋、手机壳;独立音乐人用电子乐混搭古筝、昆曲。这种“再创造”并非消解传统,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构文化基因,使其与年轻人的生活、审美、价值观产生深层链接。

    (据河北广电网)

当前:3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