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文明实践之花盛开在三秦大地
◎ 本报记者 刘川 胡桂芳 卢瑶

    扎根阵地

    从“静态地标”到“流动网络”,从“单一功能”到“多元整合”,陕西把“家门口的实践圈”织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网

    活水长流

    靠专业团体带起骨干队伍、让群众从“受服务”转向“做服务”、把青少年培育成文明火种……陕西探索让队伍始终保有生机

    服务需求

    群众对文明实践需求,不仅要“锦上添花”,更需“雪中送炭”,陕西用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文明实践在群众心里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移风易俗

    率先垂范、口口相传、荣誉嘉奖……移风易俗的创新举措,文明新风在三秦大地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日常

千阳县图书馆开展“童心迎国庆·巧手献华诞”手工制作活动。(千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说事大院”文明实践平台志愿者为老年人理发。(城固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正以“新气象”破题,以“新作为”立势。镌刻着秦岭风骨、流淌着黄河文脉的三秦大地,正以奋进之笔,将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新作为”的时代愿景,书写成可感、可触、可享的文明答卷。

    近日,记者一行深入陕西城乡调研,探寻文明实践扎根三秦大地的内在脉络。

    阵地 何以向下扎根?

    当秦岭的晨雾漫过洋县印象洋州广场的檐角,白墙黛瓦间的文明实践综合体,早已跳出“场馆”的刻板定义,成为群众争相探访的“精神打卡地”;当千阳村落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顺着百姓生活轨迹布点,让村民步行片刻便能学知识、享服务;当汉阴的家训堂、凤县的“周三夜校”把文明阵地的功能拆解得更贴烟火气——这些悄然生长的场景,都在书写着文明实践阵地向民心靠近的努力。当这些阵地成为群众愿意来、经常来、离不开的地方,一个核心问题愈发清晰:阵地,何以向下扎根?

    答案,藏在陕西各地的实践里。

    在洋县,印象洋州文明实践综合体以楷模馆为核心,将400余位先进典型的事迹、一段段感人的鹮乡故事集中呈现。当11岁的冯欣怡在张富清老人的祝福视频前说出“我要向他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的愿望后,这座“静态的精神地标”便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成了传递精神力量、引发情感共鸣的载体。

    如果说洋县的探索是“以内容聚民心”,宝鸡千阳县的实践则是“以便捷连民心”。近年来,千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跳出“固定场馆”的局限,顺着群众生活轨迹“布点”:让文明实践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定点服务”变成“流动响应”,最终织就“15分钟文明实践圈”。如今,村民出门几步就能学知识、享服务,公共资源的“使用率”,实实在在转化成了群众心头的“获得感”。

    这样的巧思,不止于千阳。在陕南山水间,文明阵地的“生根之道”愈发多元:安康汉阴将读书吧、楷模厅、线上宣讲平台等9大功能整合,让阵地成为“一站式精神补给站”;宝鸡凤县以“周三夜校”为抓手,精准设置理论宣讲、文艺服务、健康指导等群众感兴趣的课程,让阵地“大门常开、活动常新”;安康平利则统筹实践所站、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通过“设施共用、活动联办”避免资源浪费,让每一处阵地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从“静态地标”到“流动网络”,从“单一功能”到“多元整合”,陕西始终以“群众需要什么,阵地就建什么”的坚守,让文明实践的触角深入街巷,贴近民心,把“家门口的实践圈”织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网——这,便是阵地“向下扎根”的密钥。

    队伍 何以活水长流?

    文明实践的活力,终究需要靠“人”来激活;志愿队伍要实现生生不息,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持续补给与接力。当“如何让志愿力量不枯竭、服务队伍能壮大”成为基层实践的关键命题,陕西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探索,正给出多元答案。

    在渭南,秦腔剧团的古朴舞台上,“90后”演员黄梦春一句戏腔荡人心魄——这不仅是传统艺术的魅力,更藏着队伍“活水”的培育密码。今年3月,渭南市秦腔剧团被授予“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从专业文艺团体变身“文明传播枢纽”:年轻演员化身“秦腔唱起来”活动的中流砥柱,带着戏曲、红色唱段等多元节目计划全年巡演40场,覆盖12个县(市、区)的城乡;更以“老带新、新带幼”的传帮带机制,让专业力量既服务群众,又培育新人。正如团长代九奎所言,这种“专业引领+梯队传承”的模式,让文明实践的队伍既有“骨干撑场”,又有“后备接力”。

    在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始终以“送培训、种文化、育新人”为核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美育讲堂”,通过系统培训,让原本只是听课学技能的群众,慢慢转变为上台教技巧的老师,从文明实践的受益者变成参与者。这种“培育本土力量、激活内生动力”的路径,让志愿力量从“外来输入”变成“本土扎根”。

    在宝鸡市长乐塬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队伍的“活水”更多指向“未来”——青少年群体的培育。“每次讲解‘窑洞车间建造记’,都能感受到先辈的智慧和勇气。”11岁的红领巾讲解员李雨桐,正是基地“青春力量”的缩影。为让年轻一代成为文明实践的“火种”,基地创新推出“行走的课堂”“文明实践号小火车旅行”等项目,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读懂历史、传播文明。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活动86场次,吸引7800余人次参与,这些戴着红领巾的讲解员,不仅是当下服务的参与者,更成为未来队伍的“储备力量”。

    无论是靠专业团体带起骨干队伍,还是让群众从“受服务”转向“做服务”,或是把青少年培育成文明火种,陕西的探索都在传递一个核心逻辑:文明实践队伍的“活水长流”,从来不是一条路径的重复,而是“专业引领夯基础、内生转化激活力、未来培育蓄后劲”的多向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队伍始终保有生机,实现活水长流。
    需求 何以暖心回应?

    “陈大姐,还有什么摊位是咱需要的,可以建议给我哦。”每月15日前后,宝鸡市金台区石油东山社区的广场上铺开的“心窝窝”集市成为社区居民的心中所盼,社区工作人员江昀励忙着询问居民的需求——亲切的询问,正是文明实践回应民生需求的生动注脚。

    “心”怀为民、“窝”为民想、“窝”为民行,“心窝窝”集市的名字里就透着一股暖人心的劲儿。2023年年初,集市在辖区广场首次亮相便火了。如今,它已成功举办26场次,从最初的零散服务升级为初心政策宣讲、暖心义诊、舒心义剪等11类“心”系列服务,把“家门口”的服务做成了全方位的惠民盛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群众对文明实践需求,不仅要“锦上添花”,更需“雪中送炭”——

    陕西省省级非遗项目城固架花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丁茹依托“城固架花”文明实践基地带动5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就业,已培养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绣娘120人;

    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东坝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村民创办慈母鞋坊、豆韵工坊等5个特色工坊,直接带动本村8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3万元;

    “宝鸡好人”王海燕在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免费培训当地妇女刺绣技能,每人每月能增收1000余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也让文明实践在群众心里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改变 何以润物成风?

    “一桌饭菜不超过300元、酒水不超过100元,随礼就随20元!”初秋时节,渭南市富平县三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党支部书记莫代武正和村民们拉着家常。得知有村民即将办酒席,他再次重申了红白理事会的规定。周围村民们却笑道:“咱早就知道咧,不会多准备的!”

    这看似严苛的规定如何落地?“这全靠我们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带头履行,还挨家挨户做工作。”莫代武跟记者解释,“现在谁家有红白事,我们就在门口放一个牌子,上面清楚地写着酒席标准。有时候遇到其他地方来的客人不理解,主家还会骄傲地解释说,这就是我们村的‘特色’!”

    文明的乡风不仅吹拂着富平的村落,也拂过几百公里外城固县的田野,让群众的观念也跟随文明的脚步改变。

    “焚烧秸秆污染大气,还易闹邻里矛盾;秸秆还田能给土地增肥,来年准是丰收年!”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节,城固县龙头镇熊家山村里,一场关于秸秆处理的宣传活动正依托“说事大院”文明实践平台广泛宣传,并得到了村民的理解与支持。熊家山村也在“说事大院”文明实践平台的努力下,让移风易俗在田间地头走深走实。

    移风易俗的创新实践,在陕南汉阴的乡村同样有别样表达。每月更新一次的平安道德银行积分评定表,成为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上个月我无偿献血后就跟村上报告了,现在看到自己上了‘光荣榜’,我很自豪!”村民吴洪波笑着告诉记者。

    改变,正在三秦大地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日常。率先垂范、口口相传、荣誉嘉奖……记者一行在陕西看到,这些创新举措,将文明新风转化为群众乐于接受、易于践行的生活自觉,成为自内而外的生长与共鸣。

 

当前:1版(2025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