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今年10月6日起,安徽天柱山风景区面向合肥、阜阳、武汉三地居民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惠民活动。这三地是天柱山风景区重要的客源城市,三地游客量约占景区总接待人数的25%。
“一次购票,终身免费”其实早有先行者,不过,很稀缺。比如,自去年3月9日起,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行“首次实名购票,终身免票”政策,自去年5月1日起,吐鲁番将这一政策扩大到该市各A级旅游景区;今年4月,江苏昆山的周庄古镇亦推出“一次购票即可无限次免费入园”的举措。
“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有哪些好处?折射出旅游市场怎样的变化?如何让这一举措更具引流价值?本期文明棱镜对此予以探讨。

朱慧卿 图
值得推广——
“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是多赢之举
◎ 刘剑飞
安徽天柱山风景区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惠民活动,以让利于民的诚意,激活旅游消费潜力,不仅可以让游客得实惠,还能推动景区在提高服务品质、推动综合消费和守护品牌价值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可谓多赢之举。
对游客而言,“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是实实在在的优惠。有了这种惠民政策,游客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安排行程,不必因单次游览时间限制而走马观花,可以选择在景区进行更从容、有深度的旅游体验与心灵放松,从而提升整体的游览满意度。也可以选择多次到访,在“复游”中领略景区不同季节的风光。对于很多风景名胜区,游客只有通过“反复游”“深度游”,才能深切感知隐藏在自然人文景观背后的诸多重要价值。
另一方面,对景区而言,这一惠民政策看似会导致门票收入减少,实则对培养市场信任度和游客忠诚度有着深远影响。推出这一惠民政策,本身就是极佳的宣传,能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这一惠民政策还能带动景区内餐饮、住宿、购物等二次消费的显著增长,带来的旅游收益远比门票收入可观。
此外,对地方来说,“一次购票、终身免费”也可带动景区之外酒店、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增长。
因此,“一次购票,终身免费”不仅是让利于游客,更是收益模式转型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布局。这种以让利换流量、以诚意换口碑的创新模式看似“亏本”,实则充满智慧。将游客从“一次性消费者”转化为“终身体验者”,背后是景区运营思维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展现出更加理性、科学和成熟的运营理念。
一些景区、地方可以借鉴该做法,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选择资源独特、管理成熟、承载力较强的景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要瞄准目标游客群体,精准施策,避免盲目扩大范围导致管理失序。天柱山风景区选择合肥、阜阳、武汉三地居民作为试点对象,是因为这些城市是景区的重要客源地,既可稳定客源基础,又可为景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可喜变化——
折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 舒朗秋
从表面看,个别景区推出的“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政策,是让利于游客的营销活动;但深入审视,实则是一些地方的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从依赖“门票经济”向发展“产业经济”进行战略转型。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景区的发展高度依赖门票收入,将游客视为“一次性消费客源”,有的景区门票价格逐年攀升,服务水平却提升缓慢。这种“一票定乾坤”的模式虽能带来短期收益,却扼杀了游客的重游意愿,抑制了旅游消费的链条延伸。景区沦为“打卡地”,游客“来一次、看一眼、拍张照、赶紧走”,难以形成情感连接与消费黏性。而“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模式,用一次性的适度让利,换取游客终身的情感认同与重游可能,其背后逻辑是从“收割流量”转向“培育游客”。
这一变化的可贵之处,在于折射出景区运营思维的根本转变。过去,景区关注的是“今天来了多少人,收了多少门票”;如今,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思考:如何让来了的游客停留得更久,愿意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花钱?如何让游客愿意再来?天柱山风景区的惠民政策,本质上是一种“用户锁定”机制——通过首次购票建立身份绑定,激活终身入园权益,这种“终身会员制”式的旅游服务,打破了传统门票“仅限当日有效”的机械规则,游客不再只是过客,可以成为景区的“常客”,赋予旅游关系以长期性和情感性。
更进一步看,“一次购票,终身免费”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旅游市场供需关系重塑的必然产物。随着大众旅游进入成熟阶段,游客的选择愈发多元,审美能力与体验需求不断提升。单纯的自然风光或人文遗迹已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景区若仍固守“门票至上”的思维,终将被市场淘汰。相反,那些敢于放下短期利益、着眼长远布局的景区,反而能赢得口碑与流量的双重回报。新疆葡萄沟风景区、周庄古镇等先行者的实践已证明,免票不等于“不赚钱”,反而可能通过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消费、促进品牌传播,实现整体收益增长。旅游收入的重心,正从“门票端”向“服务端”和“产业链端”转移。
总之,“一次购票,终身免费”看似是景区让利,实则是旅游业的“觉醒”。当越来越多的景区、地方愿意从发展“门票经济”转向发展“产业经济”,旅游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挑战——
“一票畅游终身”如何让游客来了再来
◎ 杜建锋
俗语云:“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何栽种“梧桐树”却是一门大学问。如何让“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更具引流价值,需要相关景区、相关地方深入思考。
要引来更多游客,需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精心打造旅游线路,结合景区、地方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主题线路,比如文化沉浸线、休闲生态线、亲子欢乐线、古建探秘线……通过不同的主题线路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游客在游玩中获得全新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产品供给方面,旅游演艺是重要内容。事实早就证明,绝大多数游客更愿意把钱花在文化体验上,注重精神满足。近年来,融合景区特色、地方文化精髓的旅游演艺,成为旅游的核心吸引点。“不看《长恨歌》,枉来华清宫。”在陕西华清宫景区,已经上演20多年的《长恨歌》被誉为陕西文旅的“金字招牌”。大量像《长恨歌》一样主打游客市场的旅游演艺项目,如今已在部分景区、城市风生水起,形成“跟着演出去旅行”的热潮。因此,在“一次购票,终身免费”后,相关景区、地方应在旅游演艺方面寻求突破,以旅游演艺项目激活旅游消费新动能。
美食是另一种旅游消费新动能。据报道,重庆火锅、淄博烧烤等特色美食成为不少游客出行的首要理由。在“一次购票,终身免费”后,相关景区、地方要着力提升餐饮服务水平,要有地方特色,形成鲜明个性,让游客有一种“驱车千里,只为美食”的冲动。
要引来更多游客,需要提升服务管理水平。通过用心、贴心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比如,进一步完善游览设施,做好各种预案,包括安全应急预案等,定期对游览设施进行安全排查,消除安全隐患,让游客在安全中游玩;要从透明化服务、理性消费引导、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保障游客能明明白白消费,让游客愿意消费,弥补“一次购票,终身免费”后的门票收入减少。比如,整治隐形消费,整治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价格失序问题,绝不护短,在此基础上,让游客实惠消费,河南老君山景区推出的“一元午餐”,就格外吸引游客。
在整治旅游消费价格失序方面,尤其要关注那些“天价”经营项目。据报道,今年9月底,某地一旅游区开始试运营,在紧接着的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有游客发帖称,配套的空中体验项目价格过高,有绳蹦极项目收费2999元/次,“简直是蹦极刺客”。要吸引更多游客,就要让景区所有经营项目不再“天价”,让游客觉得“玩有所值”。真诚待客、优质服务,始终是景区经营项目赢得游客青睐的关键因素。
特别提醒——
警惕景区交通工具异化为“二次门票”
◎ 江德斌
近年来,在部分景区门票价格有所降低之下,每到节假日旅游旺季,一些景区的摆渡车、索道又遭到游客吐槽,本应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景区摆渡车、索道,正在异化为景区牟取高额收益的工具。因此,推行“一次购票,终身免费”的景区,要防止景区交通工具异化为“二次门票”,防止景区“门票经济”滑向“车票经济”。
据报道,有的景区把大门设置得太远,游客被迫乘坐摆渡车、索道;有的景区摆渡车、索道存在捆绑销售问题;有的景区将摆渡车、索道价格定得太高;有的景区人为拉长接驳距离,明明坐一趟摆渡车、索道就可到达目的地,非要分几趟乘坐、分多段收费……如此一来,原本便民的载客工具变成创收工具甚至是“宰客工具”,导致景区门票价格虽略有降低,但交通服务的价格却不断上涨,游客的旅游负担并没有实质性减轻。
这些做法不仅涉及管理问题,亦折射出部分景区公共服务意识缺失以及商业逻辑扭曲,将公共服务商品化,把基础交通服务当作“二次门票”。景区这种经营思维亟须扭转,推动摆渡车、索道回归公共服务。
诚然,景区需要用合理的收益维持运营,但将摆渡车、索道异化为创收渠道,无异于杀鸡取卵。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景区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当摆渡车、索道上的抱怨声取代了山水间的赞叹声,当“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短板消解了美景带来的好感,景区终将为此付出代价。
要让景区摆渡车、索道回归服务角色,管理者需要在全域旅游基础上,构建“大景区、大服务”的认知观,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将摆渡车、索道定位为提升游客体验的配套设施而非营利工具。景区不宜将大门设置太远,除了需要保护自然资源之外,应尽可能缩短旅游观光距离,减少游客乘车、中转的消耗时间。同时,将摆渡车、索道线路规划与景观设计深度融合,使其成为串联景点、展示文化的流动风景线。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透明的定价机制,明确摆渡车应遵循市区公交车的定价标准,并限定车票总价不得超过景区门票的一定比例。索道也有降价空间,有专家介绍,索道属于特种设备,管控严格,运营存在垄断性,往往建设于崇山峻岭等景区的险要处,游客乘坐需求强烈,利润率或毛利率较高,相关部门理应出面推动索道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守护索道的交通工具属性。另外,还要严查强制购票、捆绑销售等违规行为,杜绝景区将交通工具异化为“二次门票”,让游客额外多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