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兰州××医院因发布一则“喜报”引发公众质疑。“喜报”显示该医院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并将其视为“再创佳绩”。
医院本是救死扶伤之所,是人们在病痛中寻求庇护的港湾。在这里,每一个诊疗数字都代表着一个充满病痛的患者。将门诊人数、手术台数等诊疗数据当作“喜报”来庆祝,这种行为无疑是荒诞且冷漠的,折射出相关医院不仅缺乏对患者疾苦的同理心,更是在无形中将医疗服务推向逐利的境地,让公众对医院的公益属性产生怀疑。
进而言之,这种行为反映出相关医院的服务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将患者当作数字来堆砌所谓的“业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不仅会损害医院的声誉,更会破坏患者的信任。
在当今社会,医疗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这绝不能成为医院价值观错位的原因。医院内部对诊疗数据进行统计排序,乃至据此对科室进行奖励表彰,本是为激励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如果对外公布这些数据,就容易让公众产生误解,认为医院在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患者的健康权益。这种矛盾的存在,凸显了相关医院在管理与宣传上的混乱与无序,也反映出不成熟和缺乏专业性。医院在总结成绩时,应突出“服务患者人次”“患者满意度”“技术提升效果”等正向指标,在宣传自己时,应以传播正确医疗知识、弘扬医德医风、展示医院公益形象为主,而不是盲目追求数据“亮眼”。对此,医院需建立健全宣传内容审核机制。
医疗行业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必须回归初心,坚守公益属性,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医院管理者要深刻反思,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规范宣传工作,杜绝此类不当行为再次发生。
医院的“喜报”不应是冰冷数字,而应是患者康复的笑脸、是医患和谐的佳话。只有当医院真正将患者放在心上,以同理心去对待每一个生命,让医疗回归本质,让患者感受到真正的温暖,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