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书写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壮美篇章

德令哈市。

长江源村牧民的幸福生活。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柏树山新村。

德令哈市河东街道红光村第三届乡村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

“简礼新风映诗城”德令哈市首届集体婚礼。

8月28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九届那达慕大会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阿拉尔草原盛大启幕。

游客在藜麦地游玩拍照。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广袤土地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正书写着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壮美篇章。近年来,海西州立足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振兴之路,用实干与创新描绘着农牧民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铸魂育人 文明新风扑面来
产业振兴为形,精神文明为魂。走进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平整的水泥路连接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的“微花园”“微菜园”绿意盎然。这个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的村庄,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文明创建的突破口,铺设污水管网,接通天然气,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让戈壁滩上的村庄焕新颜。“发动村民清理卫生死角,打造绿化景观,党组织的凝聚力就是这样干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的话语朴实有力。
在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盐雕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以当地大青盐为原料,制作的盐雕产品不仅深受游客喜爱,也让脱贫户才仁措在4个月内收入12000元。更令人称道的是村里的“红白理事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将民族团结教育与传统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每年开展的“模范丈夫”“好婆媳”评选活动,用“乡音土话”传递着文明理念。获评“模范丈夫”的马占云与在盐雕厂工作的妻子相互扶持,成为邻里和睦的典范。
理论宣讲如何走进牧民心中?察汗河村的“马背宣讲团”给出了答案。这支由村“两委”成员、牧民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将“固定讲台”化作“流动课堂”,骑马深入草原,用朴实语言讲解草原生态保护、畜牧防疫等知识。“不仅讲政策,还帮我们代办证件、缴纳医保。”牧民陶达格尔力说。
茫崖市的“8+N”志愿者服务总队则构建了文明实践的立体网络。49支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通过“清单式管理、主题化推进”,让“人人有参与,月月有活动”。
都兰县的家庭保洁技能培训同样别开生面,100名妇女在培训中不仅掌握了“三先三后”清洁原则和衣物折叠技巧,还学习了老年人护理、家风建设知识。“把技巧教给身边姐妹,让小家净变大家美。”参训学员的心声,道出了文明实践“润物细无声”的成效。
2025年上半年,海西州开展各类宣讲活动350余场次,覆盖群众8.6万人次。这些活动巧妙融合“花儿”民歌、民族歌舞等艺术形式,打造“理论+文艺”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明创建方面,全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枝叶关情 幸福指数节节高
“科学控重,健康相伴”——近日,在天峻县,近百名老年人跟着医护人员做健身操。“参加保健操后,身体好了,心情也愉悦了。”91岁的上日许尔村俄色尔老人的笑容,是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可。这场“体重管理年”公益活动,是海西州医疗卫生服务下沉基层的生动写照。
全州医疗服务体系正不断完善。695名专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组成186个签约服务团队,为4916名监测对象提供签约服务,772名重点慢病患者实现应访尽访。组建83个村级巡诊团队,开展巡回医疗251次,远程诊疗9900人次,构建起“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体系。“先住院、后结算”政策在46家公立医疗机构推行,339例大病患者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新源镇卫生院院长陈春为了与牧民沟通,从“听不懂藏语”到能用简单藏语问诊,她把健康理念编成藏语口诀,带领团队进牧户、进校园,让牧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并于今年4月获评2025年第一季度“青海好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都兰县第三小学的操场上,“葵花文体艺术节”正在举行。校长李美璋从教22年,她带领学校创建“向美而生向阳而行”党建品牌,开发“葵花文化”校本教材,打造“培育阳光葵娃”育人体系。“每个孩子都是向阳的葵花。”李美璋的教育理念,折射出海西州乡村教育的温度。2024年,全州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355名,接收顶岗支教师范生269名,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580.92万元,通过“校校结对”“青蓝工程”等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乡村孩子。
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天峻县生格乡至快尔玛乡公路的贯通,让大山深处的群众告别了出行难;都兰县热水乡至扎麻日村公路串联起3个行政村,带动4400余名群众增收;德令哈市红光村的五色彩道,映衬着翠绿田园和白墙黛瓦,构成美丽乡村画卷……这些农村公路不仅是出行坦途,更是致富之路、连心之路。“修路、造景、富百姓”,海西州正以实际行动让银色哈达般的公路网络延伸至草原牧场,连接起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破旧立新 文明乡风润万家
“瑞彩蛇舞元宵夜,灯谜雅趣乐团圆”——今年元宵节,都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线上猜灯谜活动热闹非凡。依托新媒体平台,文明新风、殡葬法规等内容化作趣味谜语,吸引1.6万余人次参与。
6月15日,德令哈市海子诗歌陈列馆前,12对新人身着传统婚服,参加“简礼新风映诗城”集体婚礼。他们乘坐爱心巴士环城展示,在亲友见证下完成中式仪式,新人代表宣读“婚事新办”倡议书。“摒弃高额彩礼,践行文明新风。”这场由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集体婚礼,以婚俗改革“小切口”破解民生“大难题”,成为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活动现场发放的移风易俗宣传手册,让简约适度的婚俗理念深入人心。
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四军的办公桌上,放着修订后的村规民约。“以前办红白事,‘八盘’‘十二碗’攀比成风。”刘四军回忆,村“两委”发动党员带头示范,成立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民算“经济账”“人情账”,慢慢转变村民观念。如今,村委会提供场地和物资,气水电费全免,村民赵万珊感慨:“现在办事既简单又体面,负担轻多了。”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村规民约的刚性约束,更是文明理念的柔性浸润。
“锦绣都兰”微信公众号开设“政策解读”专栏,推送《殡葬管理条例》及解读微视频,通过“答题积分+抽奖激励”的模式,让政策宣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不只都兰县,今年上半年,海西州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刊发移风易俗内容50余篇条,让厚养礼葬、节俭治丧的时代新风传遍草原戈壁。
从线上猜灯谜到集体婚礼,从村规民约到志愿服务,海西州的移风易俗工作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推进。正如“百姓宣讲大篷车”将抵制高价彩礼内容融入“花儿”民歌和小品,用“沾泥土、带露珠”的语言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这些创新实践共同构筑起新时代乡村文明的精神家园。
特色引领 多元融合促增收
海西州的乡村全面振兴,始于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天峻县苏里乡措岗村,平均海拔3850米的广袤草场上,黑牦牛正悠闲觅食。这种肉质蛋白质含量高达23.34%的牦牛,如今已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价值飞跃。
总投资500万元的肉加工厂里,牧民们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忙碌于原料检验、加工生产等环节。“以前牦牛愁销路,现在合作社上门收购,去年卖20头就收入14万元。”村民当保的喜悦道出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村党支部书记罗藏旦增介绍,通过每斤加价6元收购牦牛、2元收购藏羊,措岗村仅此项就为牧民增加直接收益41.76万元,开发出的16种牦牛产品和12种藏羊产品已成功打入高端市场。“黑牦牛肉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远征,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30名牧民就业。”
枸杞与藜麦,这两种特色农作物在海西州的土地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传奇。格尔木市河西农场八连的枸杞林里,标准化种植基地与科学晾晒体系让“柴达木枸杞”成为金字招牌;都兰县、乌兰县的万亩藜麦田结出了暗红色、金黄的穗子,海西州藜麦种子生产企业联合培育的“青藜1号”“三江藜1号”“三江藜2号”“科藜1号”四个品种首次出口欧洲。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员工王海莲对发展的产业深有体会:“家就在附近,旺季月收入能达5000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海西州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支撑,全州已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5.13亿元,安排产业项目185个,开工率达86.4%。
截至目前,全州7个地区实现畜牧业有机认证全域覆盖,1.279亿亩有机草场、63家认证主体产品,共同构筑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坚实基础。
这份答卷上,有生态底色,有牧民增收的民生温度,有宣讲活动的文化厚度,更有无数个“当保”“马占云”“陈春”的奋斗故事。正如《海西州促进农牧民增收若干措施》所擘画的蓝图,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革,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生产方式、生活观念、文明形态的深刻转型。
海西州将继续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激发内生动力,让昆仑山脚下的村庄更加繁荣兴旺,让柴达木盆地的田野充满希望,那些草原上的牧歌、田埂间的笑语、教室里的书声,正汇聚成文明乡风的壮美交响,在高原大地上久久回荡,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海篇章。(海西州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