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直播不能“想播就播”
◎ 樊耀文

    在社交媒体时代,直播行业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中不乏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大学生。据媒体报道,2025年开学季刚过去一个月,社交媒体上关于“室友直播”的吐槽就层出不穷。一些大学生主播在宿舍不顾场合、不控制音量、不分昼夜,将寝室当作直播间,把室友当成“背景板”,严重干扰他人正常休息,也让室友关系日趋紧张。

    年轻人尝试直播无可厚非。当代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直播,分享学习日常、兴趣爱好等,通过合法合规途径获得一定收入,既是对网络世界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与展示,这种对新事物持有的热情与行动力,本应得到理解与尊重。

    但“可做”并不代表“可为所欲为”,直播的自由始终应建立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集体宿舍中,个人兴趣的展现,必须以保障集体生活有序为前提,没人愿意在不知情或不情愿的情况下,沦为他人直播间的“背景板”,生活在被镜头“窥探”之下。

    《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网络主播开展直播活动不得“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有类似要求。在宿舍场景中,室友依法享有的权利清晰且具体:按时休息、不受噪音干扰的“休息权”,私人生活与物品不被随意拍摄、传播的“隐私权”,以及在居住空间内享有安宁、不受打扰的“安宁权”。这些权利是受法律明确保护的公民基本权益,绝不能因为某些人对流量、粉丝的追逐而被随意践踏。

    要化解宿舍直播引发的矛盾,不能仅依赖室友间的私下协商,需要高校主动发力,在保障学生直播自由与维护集体生活秩序之间找到平衡。应尽快完善宿舍管理细则,针对直播行为制定明确的“负面清单”与“操作规范”,比如划定22:00至次日7:00为“禁播时段”,明确“未经他人书面同意不得拍摄其形象、生活场景”,同时建立便捷的反馈与调解机制——当学生遭遇直播干扰时,可通过宿管、辅导员快速介入协调,避免矛盾升级。学校还可联合直播平台开展“合规直播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平台规则与法律风险,从源头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高校宿舍不是追逐流量的“私人舞台”。当大学生主播多一份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学校多一点对公共秩序的管理与引导,直播技能才会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加分项”。

当前:3版(2025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