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
如同翻阅一本打开的西南“百科全书”

    锦江之畔,四川大学博物馆沿江而建。走进这座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博物馆,如同翻阅一本打开的西南“百科全书”。

    国宝大熊猫标本、战国虎钮錞于、彝族武士铠甲……从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动植物标本、一份份珍贵的档案资料中,可以观览瑰丽的西南历史文化和多彩民族风情,回望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探寻横断山区的山川风物与生物多样性。

    “四川大学博物馆筹建于1914年,收藏有8万多件文物、近百万份动植物标本,其中大多是由川大师生野外采集、考古实践发掘的。”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说,博物馆凝结着几代川大人不懈努力的百年珍藏和日积月累的学术积淀。

    展厅一楼,珍贵的葛维汉《汉州发掘日记》、早期出土的玉器、探沟复原场景和动态投影,将观众带回三星堆月亮湾遗址首次发掘的现场。当年,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主持了对三星堆遗址的首次考古科学发掘,揭开了三星堆考古“一醒惊天下”的序幕。而后,几代川大师生接力投身三星堆遗址探索,用手中的探铲、毛刷拂去掩埋时间的尘埃,使古蜀三星堆文明的面貌如拼图般逐渐清晰。

    一件件展品传递着薪火赓续,承载着学者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在自然厅,前来参观的观众驻足于蛙类标本展台,这是曾在四川大学任教的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之一刘承钊亲手采集的标本。

    1973年,73岁的刘承钊带学生在雅安宝兴县进行野外采集调查后,在日记中写道:“踏遍青山人未老,愿为祖国献余年。七三好似三九壮,采得湍蛙著新篇。”刘承钊等老一辈科学家不畏险难、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为川大学子锚定了青春航向。(据新华社)

 

当前:A4版(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