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芳与“星员工”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扫码看视频
10月21日9时,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银杏街的“星咖空间”飘出浓郁的咖啡香。20岁的“糖宝”文文小心翼翼地将一杯美式咖啡端到顾客面前,吐字不算清晰却格外认真地说道:“您好,祝您用餐愉快!请您慢用!”
客人接过杯子,轻声夸了句“谢谢你,你很棒”,文文的眼睛瞬间亮了。从开始指尖发颤到如今服务熟练,这个曾不敢主动说话的心智障碍青年,正慢慢地在方寸吧台前找到自信。
“星咖空间”里,像文文这样的“星员工”共有10余名。他们中有孤独症患者、唐氏综合征患者,也有智力障碍者,但每个人在这里都有适配的岗位:语言表达能力突出的阳阳,被安排在门口接待客人;算术好的小亿当起了收银员;喜欢安静做手工的天天,在透明厨房里专注包饺子;拥有治愈笑容的文文,成了服务员;有音乐天赋的飞扬、欧阳,则在专属舞台演奏架子鼓、电子琴。
让这群孩子拥有第一个工作舞台的,是内江一家特殊儿童康复机构负责人高芳。“以前带孩子去企业实践,对方说‘让他们走侧门’,我心里就像被针扎了一下。”提起创办初衷,高芳语气很实在,“我就想让他们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成长、收获价值。”那段经历后,她找了30多位特殊孩子的家长,开了3次会,最终有3位家长愿意一起出资。在内江市残联的指导下,今年9月30日,600多平方米的“星咖空间”正式开业。除了咖啡,这里还提供烘焙、手工饺子和轻食服务等。
在店里,记者看到了不少用心的设计:墙面、桌布、杯盏甚至“星员工”的制服,都是统一的星空蓝;头顶飘着云絮般的装饰,餐桌旁摆着鲜活的绿植,让咖啡馆氛围松弛又温馨。“宽敞的环境能减少孩子的情绪波动,我想让这里不仅是咖啡店,更是他们融入社会的‘职业学校’。”高芳说。
开业初期,店里每天保持40单左右的客单量,社工老师和职业辅导师会手把手教“星员工”,从怎么拿咖啡杯不洒漏,到怎么跟客人简单交流等等。如今随着媒体报道,生意渐渐好起来,“上周末单日最高有90多单。”高芳笑着说,店里还会根据“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放奖金。
包容宽松的环境与顾客的互动鼓励,让“星员工”在慢慢变好。孤独症男孩浩然以前总被上班的奶奶锁在家里,不敢跟人说话,刚开始上班要家人接送,现在他能自己坐公交来,还会跟老师说“要挣钱给奶奶买药”;19岁的向向第一次上班时,双手攥着托盘盯了一路咖啡杯,生怕洒出来,现在已经能放松地给客人送餐;22岁的欧阳曾让妈妈王颖做过“带他住敬老院”的最坏打算,如今不仅能安静包饺子,情绪和睡眠也变好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娃娃还能有一份工作!”飞扬妈妈唐传书每次来接儿子,都能看到他握着架子鼓槌笑的样子,“这里包容的环境,他很开心!”欧阳妈妈王颖的感受更深刻,“这份工作打开了另一种未来,让孩子们有了尊严,这比什么都重要。”
客人们的善意也让店里暖意融融。“星咖空间”楼上私房菜的服务员几乎天天都来,还会带小零食分给“星员工”;顾客肖丽第一次来就被打动,“我们提的要求,他们都特别乐意满足,那种纯真特别治愈。”高芳表示,如今,甚至有重庆、成都的顾客专程赶过来看望并支持孩子们。
不过,目前也实实在在存在营运难题。高芳说,目前店里最多能容纳15个孩子,不少家长陆续带着孩子来“面试”,却没办法都收下,加上租金高、产品单价低等,店面暂时难以收支平衡,“后期可能会以学员制安置,通过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等评估,再给孩子匹配合适的事。”提到模式的复制,高芳也有顾虑,“资金、专业培训、运营经验都缺,至少要两三年成熟运营后,才敢想下一步。”
现在高芳最大的期望就是:“我最希望客人进来后,能把他们当普通人对待——不用刻意迁就,不用过度同情,就像和身边的服务员打招呼一样。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最珍贵的回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