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9日至30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将在延安启幕。这场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文明乡风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更是社会力量参与、各地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适逢盛会,我们紧扣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深化农村移风易俗、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等多个主题,深入广袤乡村开展实地探访,挖掘各地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实践经验,呈现文明乡风滋养乡村的生动图景。

四川遂宁的担担文艺宣讲团宣传文明新风。本报记者 刘旭飞 摄

贵州省施秉县白垛乡开展移风易俗院坝协商会。罗洪梅 詹庆坤 摄
遍地开花
“理论后备箱”、云南“火塘会”……跨越大江南北的特色宣讲遍地开花,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山万水,更让精神力量深深浸润千家万户
紧扣民生
一场场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宣讲活动,以“讲清政策”破除认知壁垒,以“讲活实践”激活奋斗热情,以“讲暖民心”拉近距离,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常态长效
从固定站点的“阵地建设”,到人才队伍的“梯队培育”,再到成果转化的“闭环服务”,各地构建的长效宣讲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从“短期传播”走向“长期浸润”
“巴山舞,蜀水笑,天府大地歌如潮,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奔波视察作指导,我们文艺轻骑兵,把重要指示精神来宣教……”10月21日,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的村民们,通过手机观看“理响巴蜀”短视频展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短视频以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接地气的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了村民的身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乡村发展的“精神密码”,如何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融入百姓生活?从云南腾冲的火塘边,到浙江仙居的村落里,再到四川“理响巴蜀”的乡土课堂上,各地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新宣讲形式
让理论传播“冒热气”
日前,一辆小轿车缓缓驶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顾家村,车辆停稳后,两人推门下车,绕到车尾打开后备箱——红底白字的“理论后备箱”横幅顺势展开,满箱的理论书籍、政策手册码得整整齐齐,瞬间把村口变成了“移动宣讲点”,一场贴近村民的理论宣讲就此开展……作为2022年9月启动的宣讲新模式,“理论后备箱”以便捷、灵活、多样的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源源不断送入象山的广大乡村。
而这样的创新实践并非个例。如今,跨越大江南北的特色宣讲遍地开花,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山万水,更让精神力量深深浸润千家万户。
“以前听政策像听天书,现在围着火塘拉家常,不知不觉就懂了。”在云南,古老“火塘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村民围坐一起,干部、乡贤用民族语言把国家大政方针转化为生态保护、乡村旅游和民族团结的暖心家常,党的政策在烟火气中浸润心田。
在浙江仙居,一支支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为宣讲主力的青年宣讲团,吸纳当地各行各业优秀年轻人,用新知识结构、新思维方式、新观念理念承担起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任务。
在四川,“理响巴蜀”进基层百场巡回宣讲活动走进广大乡村,宣讲员用金钱板将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成效娓娓道来,以“德古彝汉双语”说唱式的宣讲,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听得懂的“家常话”,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广泛地浸润巴蜀乡野。
在贵州赤水,村头茶馆、大树脚下的“理论茶摊”上,“茶嗑子匠”与村民围坐“嗑”政策、“嗑”时事、“嗑”村务,在“摆龙门阵”中传播党的声音。
…………
各地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形式,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更有效提升了传播效果:一方面,各具特色的宣讲让政策从“文件”走进群众“心坎”;另一方面,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昂扬姿态、改革攻坚的坚韧行动,更用“家门口的变化”“身边的好日子”等鲜活图景,直观传递发展实效。
精耕宣讲内容
让政策红利“摸得着”
近年来,各地宣讲始终紧扣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让理论与民生紧密相连。
“我们想听怎么用新政策带动家庭农场发展。”“能不能讲讲养老服务的最新举措?”早在今年年初,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理论宣讲品牌“航头说”就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收集群众需求,梳理出“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10大类116项热点话题。镇里6支特色宣讲团根据专长“接单”,定制个性化宣讲内容。
在理论宣讲中,红色故事是不可替代的鲜活教材。
黑龙江黑河市孙吴县,这个常住人口不足8万的边陲小城,用全矩阵传播让红色宣讲覆盖乡村、校园、景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线上开设“孙吴县文明实践微宣讲上线啦”等栏目,让红色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线下举办红色故事会,老战士沧桑而坚定的声音让历史风云重现,彰显边陲小城的魅力。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理论宣讲中的重点内容。
安徽歙县以枇杷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为主题,邀请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童秋云前来宣讲,向与会者描绘了一幅产业提质增效的清晰蓝图,并系统传授了实现这一蓝图的“金钥匙”。河北涞水县王村镇组建“本土宣讲团”,按乡镇产业特色定制“宣讲菜单”——种植大镇侧重农业技术和政策补贴解读、山区乡镇聚焦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成为农户最受欢迎的“课程”。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宣讲内容,让群众清晰看到“政策如何变成效益”。
…………
一场场内容丰富的基层宣讲活动,以“讲清政策”破除认知壁垒,让惠民举措从“文件”走进“生活”;以“讲活实践”激活奋斗热情,让发展经验从“典型”变为“共识”;以“讲暖民心”拉近距离,让干群关系从“陌生”转为“同心”,将思想共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构建长效机制
让理论宣讲“不打烊”
日前,广州市事业单位干部培训名师宣讲团成立仪式暨教学研讨活动举行。该宣讲团成员来自43个单位共477人,涵盖专家教授、干部、企业家等,他们用通俗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广州发展、培育英才。
理论宣讲要实现长期见效,离不开人才培育这一“动力源”。各地正以宣讲人才培育为抓手,持续壮大宣讲队伍,形成“培育—使用—激励”的良性循环。同时,鼓励专家学者、“五老”队伍、百姓“名嘴”等宣讲者,立足自身视角讲述发展、暖心与奋斗故事,于潜移默化中感染更多人。
固定平台是长效宣讲的“根据地”。理论宣讲工作,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到千家万户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宣传宣讲深度融入文明实践活动与为民惠民服务,让理论传播渗透日常。黑龙江桦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充分发挥思想宣传阵地作用,持续推进“志愿名嘴”宣传宣讲。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城关街道,持续打造“公民道德积分制”“假期小课堂”等特色活动品牌,引导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不断涵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
成果转化是长效宣讲的“试金石”。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让宣讲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实际收益。“航头说”宣讲持续优化“点单—配送”机制,根据群众反馈不断调整和丰富“宣讲菜单”,确保宣讲内容更加贴近民生、贴近实际,让理论宣讲从“听一听”变成“用得上”,真正实现“讲一件、办一件、成一件”。湖北天门积极培育“理响天门”宣讲品牌,并围绕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工作计划,推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把宣讲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从固定站点的“阵地建设”,到人才队伍的“梯队培育”,再到成果转化的“闭环服务”,各地构建的长效宣讲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从“短期传播”走向“长期浸润”,为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