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每个人都在网络中留下了大量足迹。如何妥善处置这些“数字身后事”,已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与传统财产不同,“数字遗产”具有其独特属性。它既包括具有经济价值的虚拟货币、网上店铺,也涵盖社交账号、聊天记录等承载着个人情感与记忆的内容。这些无形的数字痕迹,记录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交网络,是其数字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虚实交织的特性,使得“数字遗产”的处理格外复杂。
当前在处理“数字遗产”时面临多重困境。从法律层面看,现有规定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体系。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了近亲属处理逝者个人信息的权利,但具体操作中如何平衡财产继承与隐私保护,仍缺乏细致指引。从平台实践看,各互联网公司的处理方式不一,与用户家属的情感需求之间存在落差。而从家庭角度看,亲属往往既希望保存逝者的数字记忆,又苦于不知如何合法合规地处理这些资产。
“数字遗产”的处理,本质上是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平台基于安全和管理效率的考量,倾向于对长期闲置账号进行回收或处理;而家人则视这些账号为情感寄托,希望保留以作纪念。这种矛盾需要更加人性化的解决方案。近日微信宣布不再回收长期未登录账号,正是对这种需求的积极回应,展现了科技企业的人文温度。
面对这一新兴领域,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立法机关应当加快研究出台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明确“数字遗产”的范围、继承程序和隐私保护规则。互联网平台需要担起社会责任,在用户协议中增加关于“数字遗产”处理的条款,设立纪念账号等专属功能,为逝者亲友提供更人性化的选择。而作为个人,也应当树立“数字遗产”意识,生前通过合法方式明确表达对自己数字资产的处理意愿。
在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常态的今天,妥善安顿“数字身后事”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这道时代提出的新考题,需要我们用智慧与温情来解答,让技术发展始终保有人的温度,让数字记忆得到应有的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