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举措”撬动乡村“大文明”
——陕西神木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
◎ 李鹏

神木市组织笔墨凝书香,春联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近年来,陕西省神木市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

    推动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神木市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省市关于移风易俗最新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结合该市实际,研究制定《神木市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移风易俗行动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规范“一约四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线上+线下”广泛宣传有关移风易俗内容,大力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新风尚,教育引导群众抵制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

    培树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紧紧围绕“和美乡村”建设要求,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以民风建设为重点,开展各类先进典型培树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神木市龙华公民道德建设基金的作用,持续开展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学习宣传活动,编纂出版《神木好人传》。评选出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1户、中国好人11人、陕西道德模范和陕西好人39人、榆林市级道德模范和榆林好人256人、神木市级道德模范和神木好人151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5000余户。组织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文明实践活动66场次。巩固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成全国文明镇4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镇1个、省级文明村1个、榆林市级文明镇10个、榆林市级文明村38个、神木市级文明村镇124个,实现县域文明镇全覆盖。

    持续深入推进传统节日振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围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一系列“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我们的节日”活动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引导群众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延续文化血脉。坚持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依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今年,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神木秧歌《忠勇杨家鼓》敲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

    把移风易俗融入文明实践中。把移风易俗纳入文明乡风建设的重点内容,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为切入点,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力量,组建“文明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文艺宣传文明实践小分队,编排舞蹈、歌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文明寄哀思”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移风易俗内容融入每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用群众的语言表演移风易俗节目,声情并茂地弘扬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围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开展家庭教育讲师培训,实施“向阳花开”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讲好好家风好家训故事,以传承良好家风引领好民风、带动好乡风,共同谱写文明新风和谐乐章。

    强化文明殡葬宣传教育。市委文明办在全市广泛开展文明殡葬的宣传教育及舆论引导。印发《关于神木市全面推行“移风易俗 丧事简办”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市主要路段和公共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加强对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普法、科普等宣传教育,倡导群众抵制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有效提升了市民对文明殡葬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当前:4版(2025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