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大学生直播乱象

    编者按

    “寝室有个直播姐,怎么办?”“室友在宿舍直播已经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了!”“有没有合适理由,能让室友不在宿舍直播?”……近期,社交媒体上关于“室友直播”的吐槽层出不穷。一些大学生主播在宿舍不顾场合、不控制音量、不分昼夜,将寝室当作直播间,把室友当成“背景板”,已严重干扰他人正常休息,也让室友关系日趋紧张。

    除了在宿舍直播引发室友不满,大学生直播还存在内容良莠不齐问题,尤其是才艺直播存在“擦边”嫌疑,沉迷直播也导致其学业荒废、价值观异化、职业技能欠缺,部分大学生主播还遇到合同陷阱与利益受损。那么,该如何治理大学生直播乱象?

朱慧卿  图

    一问

    宿舍直播该有行为边界吗?

    ◎ 许华凌

    一部手机、一根支架、一副耳麦,如今大学生在宿舍直播已越来越常见。直播能拓宽大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能力,甚至能提供创业途径。但如果直播不分时间、地点、内容,就可能“越界”“触线”。守住边界与底线,才是大学生在宿舍直播行稳致远的王道。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直播赛道?一方面,他们有表现欲望,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直播正好满足了年轻人展现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被平台“一夜爆红”“日进斗金”的虚假宣传所蒙蔽,催生了依靠直播捞金的试水心态。此外,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宽裕,形象清新,不少直播机构将他们当成理想的签约对象。而学校疏于引导和管理,使得宿舍直播处于“灰色地带”。

    众所周知,宿舍是集体生活空间,而非直播秀场,其公共属性决定了居住者需尊重他人的休息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然而,有些大学生的直播镜头摄入室友的物品或影像,侵犯室友的隐私权益;有的长时间直播,严重干扰室友正常作息。因此,大学生直播可能导致室友关系紧张、矛盾激化,从最初的理解、忍耐到不满、抗议、对立,最终诉诸网络。

    青春可以被看见,更应被尊重;表达值得鼓励,更须守住边界。大学生在宿舍直播,当守住时间边界,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不打扰他人的宁静;守住场合边界,公共空间容不得“私人狂欢”;守住道德底线,不将镜头对准室友,让他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于网络。直播大学生要把尊重当作前提,用沟通化解矛盾,以理性权衡利弊。

    高校应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直播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正向引导和纪律管束。比如通过主题班会、校园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厘清“直播自由”与“他人权益”的辩证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任何创作自由都应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为前提;又如,建立直播备案和舍友同意等制度,由辅导员审核、舍友同意后备案,才能在宿舍直播;将宿舍、教室等公共场所纳入“禁播区”,并将一定的时间段划为“禁播时间”,还要明确直播音量标准;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处理被校园主播侵权的投诉。

    一句话,大学对学生直播要出台管理举措,要有引导行动,让青年学生在表达中守住边界,在共处中学会担当。大学生在宿舍直播的边界感一旦丧失,就可能从宿舍扩散到校园和社会空间。

    二问

    才艺直播如何远离低俗流量?

    ◎ 童方萍

    大学生直播的内容涉及课业学习、音乐、舞蹈、健身、游戏、美食等,才艺展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据媒体报道,为追求流量和打赏,个别大学生主播在展示所谓的“才艺”时游走于低俗边缘,在镜头前刻意“擦边”,如跟随音乐扭动跳舞,做出撩发、摸胸、扭胯等动作,言语充满挑逗意味;有的打着“健身”“舞蹈教学”等旗号,却频频展示身体的敏感部位。如此直播,不断挑战着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底线,损害自身形象,也污染网络风气。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知识群体,在人们眼中是“天之骄子”,其形象应建立在求知、探索与责任之上。他们尚未完全步入社会,却已具备独立思考与专业学习的能力,理应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为追求。真正的青春魅力不是镜头前的喧嚣,而是课堂上的专注、实验室的严谨、社会实践中的担当。大学生的形象不应被算法定义、被流量裹挟,而应由学识、品格与责任感塑造。

    作为大学生,其才艺直播理应聚焦三大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展示,如播音主持学生的语言艺术、艺术生的乐器演奏、设计专业的作品讲解等,将学业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价值;二是知识分享,结合课程所学,做科普、读书分享、学习方法讲解等,发挥青年群体的信息整合优势;三是校园文化传播,通过探校、社团活动记录、志愿服务直播等,展现积极向上的学生形象、校园风貌。如此这般,既能满足平台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又能积累真实粉丝,避免陷入“拼时长、搏出位”的恶性循环。

    大学生远离低俗直播的根本,在于个体的清醒与自觉。作为一个理性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在进行才艺直播时应认识到:才艺直播的真正价值在于传递美好、启发思考,而非制造喧嚣与低俗;丧失底线的“擦边”直播,赚到流量固然“一时爽”,却不能“一世爽”,唯有守住底线,才能让直播成为青春的加分项,而非人生的绊脚石。大学生主播要以清醒的自我认知、专业的技能储备、负责任的行为准则,让直播成为展示才华的舞台。

    相关平台应对大学生主播加强实名认证和身份认证,既杜绝部分社会主播打着大学生的旗号吸引流量,又可通过严管防范大学生主播做出“擦边”行为,对有“擦边”行为的大学生主播及时提醒、约束或实施禁入制度。

    三问

    学业与直播该如何平衡?

    ◎ 张帅

    在流量与打赏的诱惑下,一些大学生在“课堂的沉静”与“直播间的热闹”间摇摆,学业与直播的天平正在严重失衡,最终陷入学业荒废与价值观错位的困境。

    直播对学业的冲击,往往表现为对学习时间的侵占。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才能确保充分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部分大学生主播为完成日播时长、维持粉丝活跃度、赢得更多打赏等,将本该用于上课、自习、技能实践的时间用于直播,其结果往往是出勤率较低、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出现挂科等。这不仅违背大学“立德树人、育才成长”的核心目标,更让自己陷入学业荒废的境地。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技能提升的关键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练就、全面素养的培养,都是为未来立足社会打造基石。沉迷直播的学生往往高估了直播行业的稳定性与长远性。直播行业的“金字塔效应”显著,能真正走得长远的从业者寥寥无几。当直播热潮退去,这些学生可能面临“技能空心化”“职业难转型”的状况,将发现自己在传统就业市场几乎没有优势,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

    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主播认为“读书不如当网红”,他们沉迷于镜头前的虚假热度,将“粉丝量”“打赏额”当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知识积累对个人思维深度、认知广度的长期塑造。当“快速致富”“一夜成名”被奉为圭臬,而“刻苦学习”“厚积薄发”被视作迂腐时,“勤学苦读、深耕专业”的校园风气将会受到冲击,最终偏离大学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本质。

    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学业与直播之间取得平衡,将学业放在首位,让直播成为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和学业的延伸载体。一个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即使未来从事直播,也能凭借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在知识付费、科普传播、专业领域垂直内容创作等赛道脱颖而出,实现知识变现的良性循环。仅仅依靠颜值或搞怪博取流量的主播,终将难以为继。

    高校需加强学业预警和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讲座与谈心谈话,帮助大学生认清直播行业的真实状况与沉迷风险。对因直播导致学业严重下滑的学生,要及时介入,予以必要的约束。学校可搭建校园直播平台,鼓励学生围绕学术讲座、专业实践等主题创作内容,引导大学生的直播方向与学业学习、校园活动相契合。

    学生主动守好“学业底线”,高校做好“引导保障”,才能让直播回归“丰富课余生活、赋能个人成长”的正确轨道。

    四问

    校园变秀场,该如何纠偏?

    ◎ 杨兴俊

    在万物皆可播的时代,一些大学生投身直播洪流,不失为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接轨的第一步。但校园不能变成真正的秀场,青春不能在镜头前迷失方向,大学生直播乱象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纠偏。纠偏并非否定大学生直播的价值,而是要让其在自由与规范、兴趣与责任间找到平衡,让直播回归理性,让校园重拾书香。

    首先,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要扛起管理与教育之责。不只是管好宿舍直播,防止扰民侵权。一要了解大学生为何做直播,针对因经济困难涉足直播行业的学生,高校应完善经济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覆盖面,让他们无需为生计所迫,而无奈挤占学习时间搞直播;二要把媒介素养教育、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不侵犯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不以低俗直播吸引流量;三要通过开展正规直播活动,引导大学生把直播镜头对准校园新风、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扶困济弱等正能量内容。

    其次,直播平台要当好大学生直播的“守门人”。据媒体调查,有的平台在流量驱使下,对象征青春靓丽的校园直播审核宽松。实际上,平台负责任的做法是,拒绝充当低俗不良内容的帮凶,引导大学生发挥专业、兴趣爱好优势,打造优质账号,通过直播探索未来职业赛道;对宿舍、教室等私密场景的直播采用人工重点巡查,一旦发现未经同意拍摄他人、传播“擦边”内容等情况,立即采取限流、禁播、封号等措施;优化算法逻辑,减少对“宿舍直播”“女大学生直播”的流量倾斜;还要细化入驻规则,对直播机构从严要求,让它们不再制造头部主播“日进斗金”等财富神话,不诱使大学生将宿舍、校园视为零成本创业基地。

    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冒用大学生身份的不法主播,净化直播生态。平台、高校、相关部门等应联合开展“直播避坑”公益讲座等,详解直播机构的合同陷阱、“画饼造梦”及“完不成时长扣违约金”等常见套路。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维权通道,为陷入合同纠纷、发生意外事件的大学生主播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

    当然,在直播乱象中,大学生主播更应主动“回头”,尝试做直播虽可理解,但若走错“通道”,陷入“流量泥潭”,就得不偿失了。

当前:A3版(2025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