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卷尺  千条视频
深圳“多管局局长”爆红背后:“指哪改哪”如何炼成?

    10月20日,深圳一位被称为“多管局局长”或“卷尺哥”的市民,在视频中反映一交叉路口路面坑洼、斑马线模糊。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主要原因是较多重型货柜车通行,准备采用高强度混凝土进行修复。

    这是“卷尺哥”又一个大火的视频。两年多时间里,他用卷尺和镜头为城市设施“挑刺”,发布的千余条视频几乎都获得了政府的“秒整改”。从高出地面几厘米的井盖次日修平,到阻挡通行的大树及时迁移,这场市民“较真挑刺”与政府“高效响应”的双向奔赴,不仅让“多管局局长”的戏称传遍网络,更折射出公众对“事事有回音”的热切期盼。

    在不断演进的城市治理中,这个案例为什么值得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怎样一种城市治理的新思路?市民有事怎么好好说,城市治理又该如何“听劝”?

    会“劝”   用卷尺精准测量,以视频记录,建设性“找茬”

    让网友感到意外并让这些视频火起来的原因是“卷尺哥”所到之处、所指之弊,件件有落实,每个问题几乎都被有关部门迅速整改。有网友感叹:“这就是深圳速度吗?”还有网友建议:“向全国推广!”

    其实,“卷尺哥”的走红,并非独角戏。两年来,他聚焦民生细节,建设性地“找茬”推动问题解决,而深圳相关部门的快速响应为这种民间监督提供了良性互动的土壤。大家点赞“卷尺哥”的“较真”,也点赞深圳的“真办”。二者共同演绎的治理故事,彰显了一座城市治理的速度、温度和精细度。

    “我们不是说在投诉人家,也不是说在干坏事,而是我们在发现问题。然后他们来修,这样,这个道路就平整了。”在一期视频中“卷尺哥”和网友这样说。

    和“卷尺哥”一样,在福州,拥有15年市政工程经验的龚灿宁,自去年4月起,也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反映道路工程中的安全隐患。“我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全部都得到解决的。早期大部分是我自己去发现的问题,稍微有一点影响力以后,人家也会一发现问题就反馈给我们。感觉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去推动社会小小的发展,挺有成就感的。”他说。

    城市治理的精度,始于对民生痛点的精准感知。“卷尺哥”和龚灿宁以普通市民的视角,成为城市治理的“移动探头”。这种“带着证据的建议”,让民生诉求摆脱了模糊表达,为后续处置提供了精准靶向。

    但是,发视频说说,就能让有关部门随即改改?

    “卷尺哥”和众多网友一样不清楚原因。“不知道是哪位领导盯着我的账号。”“卷尺哥”这样调侃。

    善“听”   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有倾听民生诉求的机制

    真有领导盯着账号吗?

    有记者就此事致电深圳城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他们并没有直接和这名市民接触过。从其发布视频来看,所反映的问题涉及市里多个职能部门,“它反映的是整个深圳市快速解决民生问题的导向,大家都在为这个城市的平稳运行作贡献。”

    10月22日,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揭开谜底:“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深圳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去年,深圳开始探索‘未诉先办’,主动切入40多个互联网主流平台发掘线索,目前已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

    周剑明说,“这是一个协同的结果”。他介绍,深圳市有一套常态化的、高效运转的平台和闭环机制,同时各单位通力合作、快速响应。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有加急响应,特别是涉及民生基本生活类的、交通出行安全类的,可以打上“加急”的标签。另一方面,快速处置的部门也要第一时间响应。过程中,有媒体的广泛参与、平台的智能分拨高效运转、各部门的高效协作。

    “不仅仅是针对这个特例,实际上它是工作的常态。”周剑明表示。

    其实,2022年11月以来,深圳就下大力气打造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核心平台“@深圳-民意速办”,将537个热线、网站、信箱等渠道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平台,市民提了诉求就像网购下单,能够查到问题流转到哪个单位、进展如何,关键节点会收到短信提醒,还会有来电通报处理结果。这正是“多管局局长”一管就灵的内在原因。

    浙江温州梅泉社区依托外卖小哥协会发起的“哨声行动”同样展现了机制的力量。“小哥在送餐途中看到隐患,以‘随手拍’的形式,传到我们的‘哨兵群’,由我们的网格人员发到‘闭环群’,里面有我们的执法、公安、应急、交警等相关部门,进行一个闭环处置。”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能 改   从“办好一件事”到“办成一类事”,提升城市韧性

    公众的参与度越高,反映的问题就会越多,在众多的问题里,有时要解决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把一个问题变成系统问题去解决,这种治理思路,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效治理,实现“解决一个、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

    深圳市针对群众反映高频的痛点事项,按照类案来治理。目前已把事项清单前置划好为18大类、4000多小类。每周各局办、各区都有一个“每周一议”“每周一评”,深入分析表因是什么、根因在哪里,怎么推动解决,怎么综合施治,从源头上前置解决。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于2024年12月11日推出“随手拍,马上办”平台“城建质量随手拍”小程序,鼓励市民对安全隐患、基层治理、城市管理等问题进行拍照上报,参与监督。截至今年9月5日,受理250件,办结216件。

    当前,个别地方面对群众“找茬”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是网友点赞深圳并希望“多管局局长”进行“全国巡检”的背景。听民声、解民忧,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为此,不仅需要深化政府和群众的互动,更要大力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举一反三,让“解题”成为一把治理的钥匙。

    共 进   培育互动 “好生态”,共建共享更好的人民城市

    “挑刺”不会被视为“添乱”,建议能得到真诚回应,“卷尺哥”现象展现了一种“市民善言、政府善听”的良性治理生态。在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上,2000多人提了10次以上意见,80多位“点子王”献计超百次,这正是深圳呵护市民热情的生动体现。

    这种生态的培育,需要政府与市民的双向努力。对政府而言,要放下“官架子”、收起“玻璃心”,把群众的意见当作“镜子”。北京丰台区今年7月10日至8月26日开展的“向群众报告”实践颇具启发性:1.1万名群众与街镇干部面对面,755项诉求当场落地,复杂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这种“开门纳谏”的姿态,让治理从“单向汇报”变成“双向奔赴”。“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沟通方式,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对市民而言,建设性的参与是共治的关键。“卷尺哥”强调自己“不是投诉,而是发现问题”,这种理性表达让监督更易被接受。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参与到城市治理中的,我们也是从中受益的。但是之所以有一些老百姓不愿意或者不敢去提出问题,很大的原因是,一方面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反映问题,同时我们很多老百姓反映问题之后石沉大海,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性,还有很多的老百姓可能担心去反映问题,别人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马亮表示,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问题,也需要行业知情人士参与治理。这种参与也可以朝前推进,不光是提出问题、提出建议,更要参与到政府治理的整个过程、深度参与,携手推进城市治理的优化。

    “卷尺哥”的热心之举,也让人看到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治理不必总追求“大动作”,而是可以从小切口入手,用“绣花功夫”解决民生诉求。日常的治理不仅要靠相关部门深入生活,扎根街道社区,更要发动千千万万的市民,一起来当“监督员”。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传感器”,只要大家目标一致,沟通顺畅,就能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更多角落,形成城市治理的强大合力。只有让“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链条持续畅通,大家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才会不断上升。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极目新闻、北京丰台区政府官网等)

 

当前:A4版(2025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