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有人跟随“城市探险小分队”参与上海一废弃工厂探险,摔进烂泥里,“收获”满身擦痕。一股名为“探废”的潮流正在社交平台悄然兴起,吸引大量年轻人涌入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翻墙摔伤、高坠事故等真实危险已频频发生,为这股暗涌的潮流敲响了警钟。
所谓“探废”,就是探访废弃建筑,被视为另类“探险游戏”。“探废”视频往往以神秘、惊悚的氛围吸引大量点击,满足了公众对“禁忌空间”的猎奇心理。然而,这股风潮潜藏的安全隐患与管理漏洞正逐渐暴露。
“探废”并非应完全禁止,从文化角度看,它承载着对城市记忆的追寻,“探废”视频是对工业文明、社会变迁的另类记录。许多废弃建筑曾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们的兴衰折射出时代的更迭。通过理性、安全的探访,人们可以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的演变,唤起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然而,当“探废”演变为追求刺激、博取流量的冒险行为时,其风险便不可忽视。
废弃建筑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存在坍塌、漏电等危险,安全风险极高。某地曾发生“探废”者误入废弃医院,因楼板突然塌陷导致重伤的事故。部分“探废”博主为制造视觉冲击,故意进入高危区域,甚至破坏封闭设施,不仅危及自身,也可能对后续误入者造成伤害。
许多废弃场所虽无人使用,仍属国有资产或私人资产,擅自闯入涉嫌非法侵入。然而,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监管缺位,这些场所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一些废弃厂区被铁网围挡,但门锁锈蚀、监控缺失,围挡形同虚设。这种管理真空,无形中为“探废”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对于“探废”视频的传播,平台的把关责任存在缺失。为追求流量,它们对高危内容审核不严,甚至通过算法推荐给更多观众,变相鼓励“探废”冒险。
因此,对于城市“探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纳入公共安全管理范畴。政府应明确废弃建筑产权人或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建立定期巡查与封闭管理机制,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场所设置警示标识,必要时予以加固或拆除。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废弃建筑,在加固之下,可探索“开放日”制度,由专业机构组织安全有序的参观活动,在满足公众探索需求之时规避风险。
网络平台应对传播高危行为的“探废”视频予以限流或下架,杜绝“以生命博流量”。媒体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安全宣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探废”,敬畏生命、尊重规则。
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或许承载着历史,每个城市既要保留城市记忆,也要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唯有如此,“探废”才能从危险游戏转变为文化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