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 融入生活 走向世界

太极拳爱好者在重庆市梁平区正龙寺公园打太极拳健身。刘辉  摄

小朋友们在开幕式上表演。(资料图)

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上表演“鼓声迎宾·祈福中华国泰民安”节目。(资料图)

    10月25日,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正式启幕。太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底蕴深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古老东方的哲学智慧,更凝练了中国人自立自强、包容开放、追求和谐的精神特质。而这一文化形态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依然焕发活力,核心正在于其从未停止的发展与传承 。

    你好“太极时间”

    在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开幕现场,鼓乐激昂、笙韵悠扬,上千名武者在飞金流碧的古建筑前列阵展演太极拳,再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东方哲思。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嘉宾和太极爱好者齐聚武当山下,共同开启这场以太极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的国际盛会。

    本次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以“天下太极会武当、武当太极和天下”为主题,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互通、文明融通、民心相通,全力打造世界太极文化溯源传播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示范地,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万海内外友人到武当习武养生、游历问道。本届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将持续至11月15日,其间将举办第八届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赛、名家大讲堂、国际旅行商合作交流、“太极之夜”文旅消费周等十余项活动。

    法国编剧、舞蹈家帕基尼昂表示,在武当山学习太极的经历为她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灵感。“实现情绪精神和肢体动作的统一是编舞的核心,而道家智慧和太极的独特旋转方式,让我从肢体到思想都得到启发,激发了我更多的潜力。”她说。

    目前,武当太极文化已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武当武术协会已在全球设立21个国际推广中心,培养超过300万名“洋弟子”。

    来自巴基斯坦的张显表示,练习太极拳对调节心态、保持身心健康极有帮助。这次参加武当太极文化节,与不同流派的太极拳爱好者切磋、交流,收获颇丰。

    拥抱“太极之山”

    当武当一梦沉浸式演艺园区的无人机机群在夜空中变幻出“祈福圣地  太极武当”的字样,当越来越多的洋弟子在武当山打出行云流水般的太极十三势,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传统文化服饰的太极服裁剪出太极韵律,当一年一度的太极文化活动持续不断为这座大山赋能,这一古老智慧,已然在武当山的奇峰秀水间,化为了可感可触的生动实践。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杨立志表示:“武当山是一座和太极文化有很深渊源的山。”

    为什么会有如此渊源?

    杨立志分析,武当太极文化理论的兴起与著名道士陈抟有密切关系,主要是因为陈抟在武当山读《周易》研究“画前之妙”,后绘出《太极图》并通过穆修传给周敦颐创作《太极图说》。“明代是武当太极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主要是得益于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所带来的人才、经济、建筑及书籍等基础。”

    除此之外,武当武术所蕴含的太极文化思想更是为世人所熟知,亦由此产生了天下太极出武当的说法。“天地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我内心的和谐,构成了‘太和’理念,延伸到道家内外功夫的修炼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武当太极功夫。”杨立志说。

    武当太极文化节从诞生之初便立意高远。得益于深厚的人文基础,在2023年举行的“世界太极观”高端对话中,海内外太极文化名家、养生名家、文化学者,从哲学、经济发展、国际传播等角度分享观点,围绕武当武术、太极养生、推广传承等内容开展深度交流,进而为武当太极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创了先河。

    而在2024年活动期间,则举办了太极文化与周易哲学研讨会、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湖北旅游武当突破”名家谈,来自学术界顶级专家学者,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道文化研究专家齐聚一堂,深入阐述提炼“太极精神”,挖掘太极文化的当代价值,加速太极文化国际传播。

    在太极文化节上,中外嘉宾认为,武当太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太极文化,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弘扬“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和谐理念,彰显“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注脚。如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亿人习练太极功法,每年超过1000万海内外友人来武当习武养生、游历问道,充分彰显了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太极文化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

    太极走出国门

    中外嘉宾在太极文化节上表示,文化因创新而焕彩,文明因交流而致远。太极文化涵养中华民族精神、造福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世界文明交融。要坚持保护传承,发掘太极文化时代内涵,推动太极文化薪火相传、生机勃发。要坚持融合创新,积极开展国际旅行商合作交流、文旅康养及重点产业对接合作,擦亮武当太极文化品牌。要坚持开放包容,以太极“和合之美”架起融通中外的桥梁,让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些共识并非停留在理念层面,事实上,围绕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世界各地早已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用多元实践为太极文化注入了活力,也为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贡献了力量。

    9月17日,第十二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在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高手齐聚一堂,用行云流水的动作,演绎着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这不仅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比赛之余,来自厄瓜多尔的尤米等三名选手来到焦作市太极馆非遗展览馆,寻找太极元素。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并逐渐融入外国人的生活。

    近日,在迪拜哈利法塔下的草坪上,一群身穿中式练功服的市民排成队列,伴着舒缓的古典民乐,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近年来,每周练习太极拳已经成为许多迪拜民众的爱好。

    活动组织者、迪拜中华武术团负责人刘桦津介绍,她们曾在线上教授太极拳,分享使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得到很多人响应。转入线下后,自发前来学习健身气功、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的迪拜民众越来越多,如今已经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200人经常性参加活动。

    太极拳之所以能跨越国界,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健身方式,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国外,太极拳早已超越“运动”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潮流。许多大学开设了太极拳课程,不仅教动作,更会讲解背后的哲学思想;一些博物馆会举办太极拳文化展,展示太极拳的历史与传承。

    罗马尼亚武术功夫联合会秘书长弗洛林·古尔伯内斯库表示,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是一种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帮助人们获得内心宁静,与内在本质连接。他鼓励参与者在生活中领悟太极精神,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数字化时代,太极拳找到了新的传播路径。某短视频平台上,“太极仙子”梁壁荧的世锦赛夺冠视频播放量破亿,她那飘逸灵动的陈氏太极,让年轻网友惊呼“原来传统武术可以这么酷”。海外创业者则将太极拳课程搬上独立站,一套120美元的在线教程,年营收竟达600万美元,印证了“文化出海”的商业潜力。(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十堰日报》等)

当前:B3版(2025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