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创新推出“文明新风转转场”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理论宣讲+趣味运动”方式,组建“369文艺小分队”,充分利用群众汇聚的关键时间节点,深入基层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模式解读:破解难题 让文明实践“转起来”
    仁怀创新“转转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把党的政策宣传到群众心坎上。组织文艺小分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在群众身边宣讲,把灌输式宣传变成沉浸式宣讲。
    “转转场”突出培育文明新风的主题、主线,聚焦“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大任务,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政策宣传、科学普及、文化传承、服务惠民”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活动场景。
    “转”代表流动形式,活动不局限于固定场所,而是以“宣传小分队+文艺小分队”的组织形态,到乡镇、到村寨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场”则指集成平台,强调每抵达一个地方,都会借助现有资源临时划定场地,不拘于正规舞台搭建,只要能满足基本的文艺表演和宣传需求即可,采取观众围成一圈等与群众“零距离”的形式,让“心连心”成为活动聚人气的“密码”。现场融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形成一个兼具“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功能的文明新风市集。
    这种灵活机动的宣传模式设计,让文明新风宣传工作在基层不停“转场”,化整为零、精准滴灌,既注重实施过程的精细化运作,又紧密契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成为仁怀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 主体架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69文化文艺小分队”是活动中文艺表演与理论宣讲的骨干力量,是解决群众“喜闻乐见”的关键。“369”这一名称蕴含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源自当地生活“369赶场天”的含义,体现出活动在时间与地点选择上的独特设计;另一方面,它明确了活动的组织架构——聚集“文艺志愿者+理论宣讲员+网红宣传员”3类人员,围绕“两讲三培育”五大任务+群众体育活动等6项内容,以7个文艺节目+1场理论政策宣讲+1场“村乐”运动会的形式呈现,时长一般在90分钟,这样就形成了文明实践活动的主体构建,有利于指导基层按这种模式开展工作。
    在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下,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体育局等单位和社会组织组成“369文化文艺小分队”,创作“面向群众、源于群众、引领群众”的文艺作品,生动展示仁怀城乡新时代精神风貌,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中,发挥了文艺的力量。
    ◆ 实践内容:文艺搭台+宣讲入心+趣味惠民
    文艺搭台:寓教于乐,浸润人心。采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联办“文明新风转转场”活动的模式,搭建文艺演出的表演场景,紧扣“两讲三培育”(讲理论、讲政策、培育价值、培育文化、培育新风)文明实践任务,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文明理念悄然融入群众心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
    “仁人有讲”:鲜活互动,学以致用。“仁人有讲”是仁怀深化“理论宣讲二人讲”的一种有效载体,通过开展“有事请讲、大家来讲、故事传讲,你讲我听、有奖问答、开讲有礼”等多样化形式,推进宣讲走进群众,用方言土语讲群众能听懂的话,用“小切口”讲“大道理”,用群众爱听的“龙门阵”阐述宣讲内容,巧妙融入文艺演出、趣味活动以及转场环节,把党的声音带给群众,达到能听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效果。在今年开展的“文明新风转转场”实践活动中,市公安局围绕“文明出行 平安你我”主题,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讲解交通规则与安全常识。村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强化了文明出行意识,推动政策宣讲从“入耳”向“入心”转变。
    ◆ 实践成效:“转”出成效,赚得欢笑
    “文明新风转转场”不仅是文化下乡的具体举措,更是机制创新、情感联动与风尚引领的有机融合。它打破了传统宣传教育“单向灌输”的局限,以“转”的灵活形式实现多元内容、多场景切入,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有效弥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文明新风转转场”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方式,将继续深化探索,在内容创新、数字赋能、内涵丰富、品牌推广上,把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里,让文明之花绽放在酒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