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弄潮儿”群像

    编者按

    由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与本报共同举办的2025年“文明润蜀乡·振兴绘新篇——四川省乡村振兴精神文明月度领军人物宣传展示活动”,目前推选出第二期10名扎根基层、致力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人物,现予公布。

    把培训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罗莎莎,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

    自入职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以来,罗莎莎带领团队深入四川8个县市、30余个乡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培训课堂搬到了田埂上、院落里。

    在眉山市彭山区的果园村,她蹲在枇杷树下,听果农们说“想把村里的枇杷文化传承下去,可不知道咋搞活动”;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易地搬迁社区,她坐在居民的新家里,听社区干部愁“居民来自不同村寨,凑在一起总闹小矛盾,咋能让大家像一家人”。

    摸清需求后,罗莎莎开始搭建“实用型课程体系”。针对彩礼、丧葬等移风易俗难点,她开设“移风易俗与乡村文明”课,专门邀请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的“明星村支书”周建玲来授课——周书记曾用“村民议事会”的方式,成功把村里的彩礼标准从20万元降到了3万元,还带动村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省下来的钱全用来搞村里的文化活动。

    为了让课程更“接地气”,罗莎莎还组建了一支特殊的师资队伍,既有研究乡村治理的高校教授,也有懂民俗的文化学者,更有10多位像周建玲这样的“优秀村支书”。每次开课,她都提前跟师资团队沟通:“别讲太多理论,多带案例,多教方法,最好能让学员听完就能用。”

    如今,这套课程体系已经覆盖了移风易俗、文化传承、活动组织等4个领域,学员满意度高达95%。“上次听了‘乡村文化活动组织’课,我回去就搞了个‘枇杷采摘节’,不仅吸引了游客,还让村民们聚在一起乐呵,矛盾都少了!”眉山果农王建国的话,道出了很多学员的心声。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知道乡村需要什么。”罗莎莎说,每次看到学员们把培训学到的方法用在村里,看到乡村变得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幸福,她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竹海深处的“文明引路人”

    张正泉,四川长宁县竹海镇楠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蜀南竹海的苍翠环抱中,楠木村的蜕变不仅有产业兴旺的“硬支撑”,更有精神文明的“软实力”——村党总支书记张正泉以“领头羊”姿态,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

    张正泉创新打造“节庆+文明”双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乡风的“活教材”。每年重阳节前,举办“新时代文明评优选先表彰”,坚持“村民评、评村民”,从“孝老爱亲之家”到“新时代诚信经营户”,让榜样力量可感可学;端午节举办“粽情端午,和谐乡村”活动,邀请老人教包粽子,开展妇女香囊评选奖励,让乡风从“平淡”变“鲜活”、从“零散”变“凝聚”。

    产业振兴中,张正泉更是主动谋划、全程攻坚,以精准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他深知竹资源是楠木村的“金饭碗”,多方协调、全力推进竹器厂建设,从厂房主体施工、电力接入到设备采购,每一步都亲力亲为。助农增收上,他创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模式,针对雷竹笋保鲜期短、附加值低的问题,和厂家合作,反复调试口味、改进工艺,优化包装,成功将鲜雷竹笋深加工为即食手剥笋,让农产品身价翻倍。同时,他打破传统销售局限,率先试水电商直播,打造“书记助农直播间”,手把手教村民选品、直播。

    从文明乡风培育到产业能级提升,张正泉以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答卷。如今的楠木村,竹香与文明新风交织,一幅产业兴、治理优、乡风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让“德乡”味道飘向全国

    易凤华,四川仪陇德轩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以坚韧与智慧,易凤华将非遗传承、产业发展与乡村文明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点亮乡土、温润人心的杰出代表。

    2014年易凤华返乡创业,挖掘省级非遗“德乡嫂松花蛋”的百年价值,成立德轩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无铅溏心松花蛋”和“麻辣松花蛋”工艺。她不只创新产品,还构建“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基地+非遗工坊+农户”融合平台,将非遗传承深度融入乡村产业血脉,显著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与此同时,她将“诚实守信”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成为“德乡嫂”品牌的精神内核。在公司,她确立了“质量为本”的铁律,建立了从养殖源头到加工、检验、出厂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2017年易凤华首创“妇女微家”,为周边妇女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情感支持。随着事业的发展,她将这份关爱不断扩展和深化,牵头成立仪陇县懿德志愿者协会,使之成为活跃在仪陇城乡的一支重要志愿服务力量。

    易凤华以诚信为本、以非遗兴业,是乡亲信赖的“娘家人”,更是以文明力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典范。

    乡村发展的带头人

    唐震,四川达州市开江县讲治镇镇龙寺村党总支书记。

    作为一名从武术教练成长起来的乡村带头人,唐震始终怀抱乡土情怀、勇于开拓。今年2月,唐震高票当选为讲治镇镇龙寺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之初,唐震就走遍了镇龙寺村的每一个角落。他发现,村里有千亩茶园、有梅花樱花园、有数字化农业园,还有便捷的交通区位——离高速出口仅1公里。然而,这些资源并未真正转化为村民的收益。3月,在他的推动下,镇龙寺村成立了第一家村办企业——四川云汤田境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一成立,就瞄准了三大方向:订单农业、农耕研学、乡村文旅IP打造。

    唐震带领村干部主动出击,对接超市、学校食堂、企业单位,签订农产品订单。他提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农资和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

    唐震敏锐地察觉到城市孩子对农耕文化的陌生,提出了“把农田变成课堂”的思路。他整合村里的闲置农房、农田、农具,引入专业研学机构合作开发课程。

    镇龙寺村有美丽的梅花和樱花,但花期短、业态单一。唐震提出“夏有水乐园,秋有金叶林”的补充思路,打造四季可游的乡村文旅IP。他带领村干部规划建设“水中乐园”和“十里金叶”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引导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由公司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推广。

    如今,镇龙寺村正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从“环境美”走向“产业兴”,从“资源富”走向“百姓富”。

    振兴路上“桂花”飘香

    王兴林,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桂花村党总支书记。

    2015年,长年在外打拼的王兴林计划回家乡创业,带动家乡群众共同致富。2015年11月,王兴林就在新房村成立了美农大叔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自贡冷吃系列,销售冷吃兔和本地土特产,2016年销售额达到300余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解决了1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2017年,王兴林进入村“两委”班子后,牵头成立自流井区荣边镇桂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旗下管理桂花香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四川兵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一是建成占地3400平方米的冻库、库房、打包整理间、展厅等综合性农产品电商整理线;二是坚持发展特色电商,通过淘宝网、抖音直播等渠道销售农产品,完成老兵农场2期建设,并成立老年农场管理委员会。建成后的老年农场占地80亩,配套停车场、游客中心、商用厨房、集市等设施,已成为集生态种植、农业培训、研学培训、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

    同时,王兴林不断完善直播带货团队,吸纳运营、主播、助播、中控等专业人员,主要运营桂花村非遗竹编销售、农产品销售,努力将桂花村竹编技艺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90后”新农人逐梦乡村振兴路

    唐明辉,四川天护星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明辉2015年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便来到四川安岳县周礼镇创业。

    2019年,唐明辉成立“天护禽业联合社”,联合多个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发展生态跑山鸡养殖,带动130多户家庭增收,年均增收约4万元。此外,他积极组织养殖技术培训,培养超过2600名人才,提升了乡村劳动者的技能与素养。通过“产—供—销”联合体打破了传统养殖“养鸡难、卖鸡难”的瓶颈,推动了产业链条协同发展,年产值已从1.2亿元增长至2.3亿元。

    在改善乡村环境方面,唐明辉通过生态养殖与标准化管理,有效促进了当地环境治理。同时,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冰雹灾害后累计捐赠约10万元。

    近年来,唐明辉获得多项荣誉。2022年获评安岳县“普州英才”,2022年至2024年被聘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授课讲师,荣获2022年度“三农”工作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称号,2023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等。

    15年坚守诠释初心不改

    覃久根(右),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管理员。

    清晨六点,光雾山薄雾未散,覃久根已提着旧钥匙走进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推开展厅门,他熟练按下灯的开关,柔和光线落在玻璃展柜里那件打了三层补丁的“老伙计”上。他拿上抹布擦拭展柜浮尘,连柜角一丝灰都不放过,眼神专注得像呵护珍宝。

    作为土生土长的光雾山镇铁炉坝村人,覃久根自幼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自2010年起,他投身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的工作,以15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不改。如今的他,是纪念馆“全能管理员”、巴中市认证的“红色讲解员”,更是南江县文博系统的“老黄牛”。

    在讲解岗位上,覃久根始终以情动人。他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述巴山游击队5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史,让棕衣、桐油灯盏等文物“活”起来,将革命精神转化为鲜活的教材,为各地干部培训学院提供了优质的现场教学服务,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15年来,他累计讲解3000余场,接待游客近190万人次,做到了零投诉、零事故。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着展柜里的棕衣和桐油灯:“看到这些‘老伙计’,想起游客听完故事眼里的光,就不累了。”

    用生态产业托起农户致富梦

    彭池鹏,四川宝兴县齐海蒙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彭池鹏用8年时间,带领1500余户农户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的乡村振兴路,让曾经偏远的宝兴山区,长出了年产值超3200万元的“金疙瘩”。

    2017年春节后,彭池鹏怀揣着在外地打拼攒下的全部积蓄回到宝兴,一头扎进了农业产业的“深水区”。他跑到四川省农科院,请来了山药种植专家,带着专家走遍了宝兴的山山水水,最终选定了几处土壤肥沃的地块作为试验基地。刚开始种山药时,只有5户农户愿意跟着他试试。彭池鹏没日没夜地泡在基地里,从选种、耕地到施肥、灌溉,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半年多后,试验基地的山药丰收了,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看到实惠的农户们,纷纷找上门来。就这样,彭池鹏在2017年6月正式注册成立了宝兴县齐海蒙农业有限公司,提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合作社组织农户规范种植,农户只需按照标准干活,就能稳稳拿到收益。

    彭池鹏深知,要让产业长久发展,必须走“生态循环”的路子。他在养殖基地旁边建起了沼气池,用猪粪、鸡粪生产沼气,沼气池的沼渣、沼液则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植山药、水果和生态蔬菜,既减少了污染,又降低了种植成本。2020年,他在基地周边流转了500亩土地,种上优质水果和生态蔬菜,打造“养殖+种植+采摘”的立体农业模式。

    8年来,彭池鹏就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在宝兴的山水之间。在彭池鹏的带领下,齐海蒙农业有限公司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了宝兴县的龙头企业。

    骑龙村的“𤆵耳朵”书记

    杨劲雁,四川雅安市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第一书记。

    在雅安市骑龙村,有这么一位倾听民声的“𤆵耳朵”女书记杨劲雁,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重新诠释了“𤆵耳朵”的深刻内涵——敬群众、善倾听、以柔克刚、有求必应。

    2023年9月,杨劲雁到骑龙村后,会同村“两委”一道深入12个村民小组“把脉问诊”,把“家底”摸了个遍,精心制订帮扶计划,定下了抢抓“数字流量”机遇、推行“短视频+直播带货”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路子,创新推出“村集体+引进人才+村民”市场化经营模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控股42%,5名大学生合伙人出资入股占38%,8名村民出资入股占20%。今年7月,四川好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搭上了数字时代的网络快车。

    “杨书记,我家茶园今年的收成不如往年啊!”“杨妹,村头那段路什么时候能修一修?”“小杨书记,我家孙子想找个暑假工,能帮帮忙吗?”每天,杨劲雁的耳朵里都会灌进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但她从不觉得烦,反而把这些声音当作最宝贵的工作方向。“只有把耳朵‘𤆵’下去,真正贴近群众,才能听见他们最真实的心声。”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更真切地倾听群众呼声,她还在村里设立了“微心愿”信箱,帮独居老人洗头做饭、为高龄老人打扫卫生、替残疾家庭上门做饭……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都是群众最急难愁盼的大事。

    “我选择驻村,从不后悔。”杨劲雁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返乡创业新农人  致富不忘桑梓情

    周军,四川广元市雨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位从广元市昭化区金牛村走出去、又毅然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以其深厚的乡土情怀、前瞻的发展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了带领家乡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力前行的“领头雁”。

    在外打拼多年,周军在工程领域取得了成功,积累了财富。然而,事业的成就坚定了他回报家乡的决心。回乡之后,周军科学规划金牛村发展蓝图,个人出资聘请专业团队,为金牛村量身定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系统谋划发展路径,明确文化振兴方向。同时,他还策划并出资举办金牛村“村晚”等系列文化活动,有效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增强村民凝聚力。
c
    为了开阔大家的眼界,周军又自掏腰包,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省内乡村振兴示范村参观学习。当大家亲眼看到别的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村民们从观望、怀疑转变为支持、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日益浓厚。

    凝聚了人心,周军开始带领乡亲们甩开膀子加油干。他因地制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 “土里刨食” 到“三产融合”,发展魔芋50亩、烤烟50亩,稳定粮油种植300亩。同时,流转林地1000亩,种植元宝枫,在林下养殖剑门关土鸡,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周军深刻认识到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积极推动并投入资源实施多项基建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道路改造11公里,构建便捷村组交通网;完成土地整理600亩,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网电力改造3.2公里,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用电安全;开展河道治理830米,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强防洪保安能力。

    周军像一头奋蹄前行的“金牛”,正带领着金牛村的乡亲们,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当前:3版(202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