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坚定迈步在文明大道上
◎ 薛克

太原市迎泽大桥的崭新面貌。

大量游客参观游览晋祠。

古色古香的钟楼书院成为网红打卡点。

智慧城市发展服务中心指挥平台。

尖草坪区在傅山祠举行传承弘扬傅山文化优秀成果展示活动。

志愿者为老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社区居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起过中秋节。

    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拥有2500余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太原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外塑城市面貌,内塑市民素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人性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同步提高,市民工作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坚定迈向更文明的征程。

    厚重历史奠定文明根基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太原迈向文明新高度的根基。太原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馆藏文物18198件(套)。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其中,38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天龙山景区,是全国同时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荣誉的12家单位之一。为擦亮这块金字招牌,景区推出9大主题文化活动、60余场配套体验,打造国风文化盛典、晋祠庙会文化品牌及“文昌佑才”系列文化活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生命力;

    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加快建设,如若幸运就会遇上一场专家讲解,解锁晋阳古城的不同打开方式,用一手考古经历解读千年晋阳故事。

    除了经典博物馆外,“群众身边博物馆”小而精、专而美,利用文物遗存,展示太原特色文化。修缮开放的唱经楼、关帝庙、普光寺等府城古建遗存,成为特色专题博物馆,不定期开展活动、举办展览,与群众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

    在晋祠智伯渠,可以聆听智伯水淹晋阳时城中“悬釜而炊”、宁死不降的悲壮历史;在晋源区赤桥村,可以追忆豫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矢志刺赵的动人故事;在碑林公园,可以感受名士傅山“宁丑毋媚”的笔锋和“介然如石”的气节。

    怀感恩之心、自豪之情,燃激昂之志,太原挖掘历史遗产,重振名城雄风。

    近年来,太原市完成了《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定工作;积极推进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如南华门、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店头、青龙古镇、程家峪村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持续开展历史资源普查认定,将市域范围内具有潜在价值的4处历史地段、37处历史建筑、2处传统村落纳入推荐名录;重点实施了钟楼街片区保护修缮、府城文道保护修缮、五一广场提升改造、迎泽大街提升改造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段保护更新项目;101座各级各类博物馆使太原成为“博物馆之城”,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特色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综合治理提升城市风貌

    蜿蜒的河流,流淌出城市的脉络,城市因而有了灵性。纵贯南北的汾河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地方,目前太原正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随着“九河”(太原九条边山支流)复流的逐步实施,边山支流也将承载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休闲娱乐、丰富城市景观等诸多功能。

    地上河水蜿蜒,地下地铁延伸。随着2月22日地铁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2号线形成“力”字形网络,太原轨道交通进入“换乘时代”。

    地下、地面交通不断进步,天上飞的也不敢落后:太原到阿拉木图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开通、设计年保障吞吐量1.5万吨的太原机场国际航空货运物流基地启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正酣……

    城市文明程度是一座城市现代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

    在城市管理方面,太原市智能监测系统成为“城市守护神”。遍布城区的智能烟感报警器、水质监测设备,时刻守护城市安全。而“6+X”智慧城管平台框架称得上是万能的“城市管家”,业务指导、指挥协调等6大系统完成功能升级,实现与国家平台数据互通。“千里眼”系统进行市容管理,360度旋转监控智能识别占道经营、违法停车等问题,全新启用语音喊话系统,构建起“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智能中枢;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布设690处“监测眼”,超声波液位计精准监测积水深度,联动防汛通APP推送四级预警。

    智慧化也已悄然融入太原市民的生活。在车流量大的路口,智能摄像头和地磁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通过AI算法分析,红绿灯时长会根据实时车流量动态调整信号,提高通行效率,减少拥堵;太原市卫生健康委推出“电子健康卡”,市民只需扫码,就能在全市各大医院完成挂号、缴费全流程服务,检查报告也能在线查阅。

    “一网通办”则让群众办事更轻松。目前,太原已将新生儿出生、企业开办等高频事项纳入“一件事”套餐,市民像“网购”一样完成事项办理,办理时限压缩60%,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城市宜居提高幸福指数

    7月,胜利街改造完工;9月10日,迎泽大街西段正式通车;市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新建路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工程正在加紧进行……今年,太原市系统谋划建设改造50余条街巷,目前近半已开工或完工,将于年底前全部完成。

    太原市街巷建设改造坚持“全要素提升”理念。地下管网全面更新,水电气暖、雨污分流、通信线缆全部入地,预留检修通道;地面空间系统优化、快慢分离,自行车道、人行便道、城市家具、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历史记忆精心保留,百年古树、老建筑、老字号商铺均纳入保护名录。“地上地下统筹、历史现代融合”的建设改造模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街道在变,社区(村庄)也在变。在晋源区金胜村、棘针村城中村改造安置项目(A区)现场,机械设备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杏花岭区双良水泥厂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太原市委党校院内的家属楼前,居民望着正在加装的电梯充满期待……目前,太原累计完成3497个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22部,对住宅老旧电梯更新310部,23.3万户居民告别“爬楼时代”。

    太原市连续5年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从住房、社区、街区、城市四个维度,深入查找停车难、充电难、养老服务设施不全、儿童活动场所欠缺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均衡、文化特色彰显不够等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针对性制定措施,谋划更新项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文明实践提升精神素养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文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培育城市文明的成效就体现在人民精神生活的丰盈上,检验于群众文化获得感的提升中。

    9月28日,太原市正式启动“并州有礼 文明我行”公共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以三项活动进一步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城市文明我来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鼓励市民以细腻笔触记录文明故事,通过个体的小善举折射城市的大文明,进一步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社会氛围;“城市文明我倡导”——视频海报发布,围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观赛五大主题,推出系列视频海报,每一个视频、每一张海报都是一个文明的约定,每一次传递都是一次文明的唤醒;“城市文明我践行”——全民行动倡议,号召大家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勇于向不文明语言、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风气说“不”,争做文明有礼太原人!

    城市文明也体现在人性关怀:夏季,热浪滚滚,银行、商店等室内场所设立了“爱心驿站”——有空调的休息点,提供免费饮用水、手机充电、基本药品等便利服务,户外工作者可以在这里暂时躲避酷热。为了方便驿站被找到,社区志愿者分发了标记地图。

    近年来,太原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深度融合,全面形成具有太原特色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强化思想引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首要之举。太原市图书馆的“理论宣讲专区”、迎泽区的庭院党校、尖草坪区的“理享尖草坪”,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身边事,入脑入心。

    走进社区,随处可见红马甲忙碌的身影,在尖草坪区南寨街道朝阳社区,“共享儿女”陪老人测量血压,给老人打扫卫生;在杏花岭区,杏花红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的“窗帘行动”再升级,为498位独居老人家里装上了一键呼叫器和智能云陪伴设备;在小店区保利香槟社区,“幸福邻里”项目悄然改变着生活——从突发救助到养老互助,从健康课堂到心理疏导,温暖支撑已细密地织入日常。

    好人、模范等引领文明新风尚。“太原好人”生动讲述新时代的“太原故事”,一大批示范性强的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脱颖而出,他们的事迹在城市中广为传颂,激励着每一位市民向上向善。

    文明的种子在幼小心灵播撒。依托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有效途径,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施“护苗成长”计划,430名教师志愿者开展课后托管、心理辅导,覆盖学生超5万人次。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整合资源,实现乡镇全覆盖,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活动。

    汾水欢唱,车流滚滚,永不停歇的文明脚步正托举起太原腾飞的翅膀!

    (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供图)

 

当前:4版(202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