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号”文体活动如何点燃乡土中国?
◎本报记者 漆世平

    10月30日上午,陕西延安宝塔区佛道坪村,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分会场活动在此举行。一场属于农民的文化体育盛宴,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新时代乡村的文明故事。

    “篮球就像我们平凡日子里的一颗糖,甜到了心坎里。”“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案例分享环节,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的这句话,道出了“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最真实的温度。

    曾经的台盘村,年轻人外出、球场冷清,村里比排场、比彩礼,矛盾频发。“咱台盘村祖祖辈辈都爱打球,要是能把球场修好,再办场球赛,年轻人说不定就愿意回来了。”2021年夏天的一次“院坝协商会”上,老人的这句话点燃了全村的希望。

    于是,全村老小齐上阵,年轻人出力,老人送水,妇女们支锅做饭,泥地变水泥地球场,破渔网换标准篮筐。2022年7月,台盘村人自己办的“村BA”火遍全国。自此,台盘村按下了“加速键”:高速通了,高铁连了,45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了村。

    “多个球场,少个酒场;多场球局,少场赌局。”岑江龙说,为了守住这份纯粹,村里立下《村规民约》:文明观赛、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食宿不涨价。3年来,对台盘村的村民而言,“村BA”不仅是球赛,更是连心的桥、传承文化的窗、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

    在广东广州花都区,一根跳绳“跳”出了乡村孩子的更多可能。全国道德模范、广州花都区花东学校校长赖宣治分享了一个故事:内向的女生小雪,在通过跳绳获得十枚金牌后,终于开口说“老师,我很开心”。“那一刻我明白,体育的价值远不止金牌。这就是培育弘扬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赖宣治说。

    而在李白故里——四川江油青莲镇,乡村文化志愿者蒲春梅带领的“诗仙太白舞蹈队”,用“吉祥鼓”擂响了文明乡风的主旋律。“以前牌桌上的‘常客’,现在成了舞蹈队骨干。曾经为一点小事闹矛盾的邻居,因为一起跳舞,成了好姐妹。”她说,“文化就像春雨,默默滋养着人心,凝聚着乡情。”

    从黔东南的篮球、岭南的跳绳,到川北的村舞,“村字号”正以文化体育为媒,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治理逻辑与精神风貌。

    “村字号”火了,但如何让它扎根乡土、持续生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瑞林表示,“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有着扎根乡村、融合乡村文化、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特点。“它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丰富了乡村精神生活。”他认为,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推广力度,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促进更多村民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曲甜在调研中发现,“村字号”不仅解决了“如何富起来”的问题,更回答了“富起来之后如何活得更有价值”。她提到山东烟台大户陈家村的老人从“等死队”变成志愿者,一句“用我就行”道出了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每一位‘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眼里都闪着光,我想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则表示,要让老百姓当主角。“用文化聚人气、用人气兴产业、用产业富乡村。”他建议各地不要盲目跟风复制,而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因地制宜。

    分会场现场,佛道坪村几百米长的村道上,“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展演展示正火热进行,如同一场流动的乡风盛宴。

    花式篮球表演展现拼搏精神,志丹少年足球照亮山区孩子的梦想,飘带龙舞出老骥伏枥的豪情,更有陕北说书、黄陵面花、延川布堆画等非遗项目依次展示,村赛村秀、村歌村舞、村画村讲……每一处都是农民自信从容的写照。

当前:2版(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