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传承下去?
◎ 本报记者 刘川

    “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重音仍在黄土高原上回荡。80多年后的10月30日,延安文艺纪念馆迎来一群特殊的嘉宾,他们有的是农民诗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的是基层干部和大学教授,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论坛,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培育文明乡风。

    如何让农村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当下生活?广东“以道兴村”的经验或可借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2016年至今,广东省开展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现在,古驿道主题游径不断“上新”,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也成为国际知名赛事品牌。

    丰富的活动为乡村带来持续的人流,改善了乡亲们的生计,村民不用外出务工也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激发了村民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比如,广东乳源西京古道沿线的村民,自发地恢复了养护古道的“石阶除道”民俗,保证古驿道的日常修葺及维护。

    产业价值共享激发向善民风的实践不止广东。云南腾冲市委宣传部部长景浩宇表示,腾冲通过培育发展“腾冲饵丝”“腾药”等特色品牌,打造“大地茶海”等乡村旅游景区,产业发展有效减少了外出务工导致的人口流失和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合作社、协会等的发展让村民在共同创业、共享收益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激发了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

    文艺也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陕西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延安市非遗项目洛川面花代表性传承人雷小梅就将洛川苹果、洛川蹩鼓等家乡元素融入面花创作,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同时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培训,累计让360多人实现脱贫就业,让非遗面花成为带动乡亲们富起来的“黄金花”。

 

当前:2版(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