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举行。 赵合欢 摄

10月28日,“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现场表演《安塞腰鼓》。王露 摄
陕西延安,宝塔如精神灯塔高高矗立,延河水润物无声,滋养着一方文明。
80多年前,这里曾在民族存亡之际燃起燎原星火,如今,同一片红色热土上,文明乡风的火种,燎原万里,照亮乡村全面振兴壮阔征程。
10月29日至30日,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农民代表与文化工作者等齐聚红色圣地,共话文明乡风,共绘振兴蓝图。
这场关乎乡村未来的盛会,为何选择延安?这场盛会又带来了什么?
传承星火,初心如炬照新风
延安,是初心的萌发,是精神的灯塔。
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黄土地以党风带民风,社会气象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春雷唤醒大地,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里,镢头与汗水唤醒沉睡的土地;冬学夜校的油灯下,农民识了字、明了理;倡导婚姻自主,打破封建枷锁,“婆姨汉一条心,沙土变黄金”的协作声传遍乡野……延安,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
梁漱溟先生曾感慨:“在极苦的物质环境中,那里的气象确是活泼,精神确是发扬。”
时光流转,初心如磐。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延安召开,既是对延安精神的赓续,更是对时代使命的回应。
四场分论坛同时开进四个村庄,开在百年老窑洞前,开在移动板房里,与百姓面对面,和人民心连心。
在赵家岸村,陕北说书唱响移风易俗新风尚,火红的秧歌扭出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漫步村中,“二十四孝”故事、毛泽东诗词石刻、革命歌曲歌词展板、新风宣传画悄然融入村庄肌理。
在桥儿沟村,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前,《延安颂》《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仿佛仍在回响。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文艺家曾在此挥洒激情,如今这里已成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的阵地,每年超50万游客到此追寻红色记忆。
80多年前,共产党员张思德在南沟村附近牺牲。如今,村里融合红色资源与文明实践,打造“张思德文明实践示范员”志愿服务品牌,63名“文明实践示范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窑房院落:指导村民修剪果树,为老人办“思源生日会”,替邻里纾困解难。
佛道坪村的“一约四会”制度成为新风“推进器”,每月的“村民说事会”成为“民心桥”,村民高生旺反映“巷道照明不足”,不到一周,新路灯便亮了起来。“有事能说话、说了有人管,咱心里踏实。”佛道坪村党支部书记马保龙的话,道出了村民的获得感。
行走延安,新风扑面。从南泥湾的垦荒精神,到文艺为民的初心使命;从土窑洞里的革命星火,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更是文明乡风的丰沛源泉。
取经延安,思想碰撞绘新景
“用一茬茬朴素真诚的庄稼叙述,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铺垫,再添加一条温柔的河流衬托,我的家乡,就一下子水灵了起来。”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会场,51岁的农民诗人姚刚深情朗诵自己的诗作,一幅山水环绕、民风淳朴的乡村画卷,在每个人心头铺展。
今日中国的乡村变化,不仅在“看得见”的村容村貌,更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党的创新理论如何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必须先脱下‘西装’、穿上‘农装’。”四川成都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道出关键。
理论温度如何变成惠及群众的“实在事”?山东荣成刘家村文明实践站站长刘俊军说:“我们把理论变为给老人免费理发、缝纫、洗澡、维修农机具等实实在在的服务,让群众在生活小事中感受党的温暖。”
乡土社会,人情大于天。如今,一场场深刻的风俗之变,让人情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回归守望相助的本真。
“我女儿结婚的时候,办得简单一些,但非常温馨。”陕西延安宝塔区南泥湾镇马坊村党支部书记李新分享。该村通过制定《马坊村村规民约》、成立红白事志愿服务队,“软硬合璧”,让村民“再也不用为‘面子’活受罪”。
推进移风易俗,既要破旧,更要立新;既要汲取传统智慧,也要注入时代精神。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以“吃茶话事”“以茶代礼”承袭茶道,借朱子理学推动婚俗改革、敬老孝老;浙江宁波象山县通过打造“礼俗通”数字化监督平台,实现红白事场地“一键预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文艺队将移风易俗小品、小戏、小剧搬上舞台,以文艺浸润人心……
文明如活水,既润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奔涌于群众性的体育现场。
会场外展示的延川剪纸、黄陵面花等农民艺术作品,展现着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机活力。来自贵州、广东、四川和湖南的农民代表,分享着“村BA”“村超”“村跑”等“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给家乡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幅活力奔涌、精神焕发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携智归乡,星火燎原启新程
盛会落幕,星火燎原。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的精神之光,正随着代表们归乡的步履,照亮万千乡村的文明新征程。
如何将凝聚众智的共识,转化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实干动能?答案,写在每一位归乡者的行动中。
广东江门塘口镇党委书记黄巧娜,其所在的塘口墟通过文化赋能吸引人才回流,入选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案例,她返程次日便参与一场稻田音乐会的筹备。“大会让我思路更清、方向更明。”她说,塘口镇将继续深耕文明实践墟街建设,持续举办“文明夜(yeah)集”,为年轻人搭建逐梦舞台,做强IE公社、大众文艺社等特色品牌,盘活废置物业打造共享空间,做实道德银行、心愿邮局等便民载体,让村民与年轻人主动融入乡村建设。
红色文化代代传承。山东诸城,臧克家纪念馆馆长王少红返乡后,马不停蹄投入工作——一天就接待了三波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每一次交流都以臧克家先生的《爱的熏香》为开篇。他手持诗集、娓娓道来,以诗为媒解锁文明密码,以文传情诠释乡风内涵。“我打算系统梳理臧克家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诗词创作,深挖其中蕴藏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将其与文明乡风建设深度融合,把诗词里的爱国主义精神、乡土情怀,变成村民看得见、学得来的行为准则,引导大家传承优良家风、一起共建文明村落。”
文明乡风吹进彝乡新村。载着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的思想理念,四川凉山州喜德县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风尘仆仆赶回村,坦言此行“满载真知、赋能成长”。
作为扎根彝区的干部,王小兵说他将把会议精神与彝区实际深度融合,依托“阿吼之声”广播站、坝坝会、党建月会等载体,用彝汉双语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声音穿透大山河谷、直抵群众心底。”
文明火种播撒,奋进号角吹响。
从延安出发,代表们正以实干激活乡村新活力,在广袤田野间书写文明乡风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