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打造人人参与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论坛举行。张锦辉 摄
    城市更文明,人民更幸福。10月29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平行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活动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文化旅游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渝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论坛以“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打造人人参与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新时代城市治理中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的创新实践,围绕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城市风貌塑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软实力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文明治理、市民文明素质、友好城市建设等议题开展交流,探讨如何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经验做法
    系统重塑文明建设新格局
    本次论坛特别设置了经验分享环节,来自重庆渝中区、四川成都市、山东济南市的代表分别分享各自的经验做法和亮点成绩。
    “渝中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着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繁荣的文明风尚新范例,已连续13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区’这一金字招牌。”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正兵以“精耕细作育文明 久久为功筑善城”为题,分享了渝中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做法。
    突出思想引领,涵养崇德向善社会风尚。迭代打造覆盖全区、上下贯通、深入基层的“渝中理韵”宣讲品牌等;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全民国防教育”“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以道德建设浸润百姓心田;构建三级先进典型培育工作体系,用榜样力量感召人、带动人。
    厚植人文底蕴,激发文明城市发展动能。构建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持续推动人文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商旅体城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
    营造文明环境,打造“文明有范儿”城市新貌。探索“文明管家”自治机制,打造场景化文明示范载体;实施“文明有范儿”四项行动,让市民成为文明建设主角;精心塑造全域“新风貌”,将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及公共空间塑造全过程。
    注重育治结合,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坚持德法共治,治理“小案小事”,实施心理阳光工程。深化改革创新,系统重塑文明建设新格局。
    此外,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李军以“坚持党建引领 深化共建共享”为主题,介绍了成都市在做强镇街、做优社区、做精网格、做活治理方面的原创性改革举措。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英涛以“以高水平城市文明塑造现代化人民城市”为主题,从以人为本筑根基、守正创新续文脉、精管善治重雕琢等方面,分享了济南的经验做法。
    深化一体联动
    健全城市文明的长效机制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更是文明本身。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既表现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物质形态的跨越发展,更体现为精神底蕴与人文气象的整体升华。”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商爱玲分享了她的真知灼见。
    在她看来,城市文明建设,旨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通过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和人文关怀,培育一座城市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标志着城市建设正迈向一个更具内生性、持久性的深化阶段,深刻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演进逻辑。
    她认为,要正确认识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内涵提升,塑造城市精神品格;推动多元共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她表示,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包括: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现代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文明不仅是城市整洁有序的‘面子’,更是城市形神兼备的‘里子’。”她说,要牢牢抓住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即赓续精神血脉,厚植城市文明的文化根基;汇聚人民力量,激发城市文明的内生动力;深化一体联动,健全城市文明的长效机制。
    “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和平分享称。
    在他看来,人民城市的实现路径涵盖:改善空间的生活功能,以满足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提升空间的多元融合,以满足社交与共享需求;保护历史环境与精神场所等,以满足审美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结合重庆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风貌片区保护更新的案例,他进一步分享称,建设人民城市,要在城市更新中创造精致、雅致、宜居、乐居的城市空间,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交往共享和精神文化需求。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
    “从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拐点,正经历从‘量’到‘质’、从‘快’到‘稳’的根本性转变。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70%,之后城镇化率增速将放缓。”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分享称。
    在他看来,从城市内部看,未来城市之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人口和资源可能会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一些中小城市将面临大规模收缩的风险。
    从产业方面看,未来城市整体产业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生活性服务业和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产业,比如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等。
    从人口方面看,衡量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标准,便是人口的流入意愿以及净流入量。面对当前的人口形势,以及为了提升城市活力,加快放开所有对于人口流入的束缚是每个城市的正确选择。
    “人民城市理念为我国现代化人民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他认为,宜居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直接关乎保障基本生活品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美丽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普遍形态和基本底色,是塑造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载体;韧性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安全底线;文明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内核;智慧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赋能手段。
    “我们要以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包括构建‘诉求收集—分析研判—靶向施策’的闭环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居民三方权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生态;强化评估改进,是实现动态提升与长效发展的重要环节。”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