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塘口墟2000多居民,八成是年轻的“新村民”
年轻人来这图啥?
◎ 申红洲
    10月29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来自广东江门开平市的塘口墟捧回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成为全国关注的文明乡风建设样本。
    塘口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2000多居民,八成是年轻的“新村民”。这个小村子,凭什么成了年轻人扎堆的“梦中情村”?
    文化铸魂,从“废墟”到“梦墟”
    废弃粮仓变成“最美文化空间”,旧骑楼变身“网红民宿”,粮站旧址变成“乡村咖啡馆”……从最低谷时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村”,到全国文明乡风建设样板,塘口墟的蝶变引发深思:年轻人为何选择来这里扎堆?
    转机,始于一场以文明乡风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相继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岭南文明乡风“十大行动”,开展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等,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全面跃升。江门塘口正是“十大行动”的试点之一。
    转型的关键在于文化赋能。在塘口墟,五个粮仓是最明显的“显眼包”,是十里八乡最大的粮仓,承载着村民的久远回忆。2023年,先锋书店华南首店“天下粮仓书店”在塘口墟开业,这家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的书店,已成为塘口墟的文化新地标。“这里的设计非常独特,兼具传统与现代感,我十分喜欢。”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给“星球漫游z”博主苏智维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江门市委宣传部还在塘口碉楼民宿、闲置文化空间等地打造了“无负今日书房”,构建“书店+书房+社群”的文化生态,为游客提供乡村阅读体验,搭建起村民家门口的文化阵地与精神家园,让文化惠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这种文化复活不仅吸引游客,更让本地人重拾乡土自信。塘口墟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碧瑶记得2023年底书店刚开业时,塘口墟涌入了许多游客,停车场一度塞满了车。“已经很久没见过这种场景,难以想象有这么多人,家乡也是好起来了。”吴碧瑶说道。
    社群共生,从“你们”到“咱们”
    文化让塘口有了“魂”,而社群共生则让它有了“温度”。
    塘口墟其实不大,独立为一个小型社区,有2000多名居民,八成来自国内各个城市,其中还包括海外归来的中青年创业者、旅居者和回乡者。
    墟里有民宿、咖啡馆,还有建筑设计工作室、手作店铺等。走在干净宽敞的街道上,能看到古旧的骑楼,也有颇具风格的现代化建筑。也许路边的一个小角落,就是一家工作室或小酒吧。
    如今的塘口墟,俨然成为一个黏合了不同群体的大社区。如何打破新老居民隔膜?当地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通过文明实践努力促进创业者与乡土产生更深的联结。塘口“IE公社”计划成为关键载体。
    5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发挥挂点共建优势,联合开平市委宣传部、塘口镇推出了《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重磅启动塘口“IE公社”计划。
    “IE公社”为在塘口墟居住的人才、游客等提供免费办公区域,给符合条件的网络作家、数字游民和乡村振兴人才提供百元人才公寓、创业项目30%的投资补贴等优惠,提出“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就是一家人”,从公共空间“去边界化”到全域空间“网络化”,重构乡村空间的同时,也重构了人与人的关系。
    在塘口墟社区人才驿站里,温婆婆教年轻人制作本地特色“咸肉粽”。“同这些后生仔一起,我都好开心,好似年轻了几十岁。”温婆婆笑着说。这种代际之间的技艺传递与情感共鸣,正是文明乡风最朴素的体现。
    塘口墟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网红改造”模式。骑楼与先锋书店相映成趣,共享工位与农家菜地比邻而居,数字游民与本地村民在集市相遇——这种新旧交融的共生状态,或许正是乡村振兴可持续的关键密码。
    青年归来,“快融入”更“想扎根”
    文明乡风建设,最终要回归到“人”的转变。当文化有了温度,年轻人便不再把乡村当“退路”,而是自己的“主场”。
    咖啡师梁艳芬从澳门返乡,在塘口墟开出“無名·半分”咖啡店,将开平特产腐乳融入拿铁,用现代方式传递本土味道;建筑师陈国栋将旧建筑改为共享空间,吸引数字游民“带着电脑振兴乡村”……这些青年不再将乡村视为“退路”,而是探索文化表达与创新经济的试验场。
    新一代年轻人成为塘口振兴的“主角”。在塘口,“90后”青年李继津是最早来到塘口的设计师之一。在塘口墟,他与合伙人租用当地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三栋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将原本蛛网密布的旧工厂改造为时尚的“塘口空间”。
    “乡村要留住人才太难了,有时候留住一个人才,会带动他身边的一群人对这个地方好奇,想要过来看看,就有可能留下更多人。”李继津说。
    更令人惊喜的是海外人才的回归。2022年8月,塘口墟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长期关注乡土筑造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無名营造社”在墟里正式开业。这家事务所2016年在日本京都注册,2017年搬到贵州黔东南。如今,無名营造社在塘口墟通过“一根网线”承接全球设计业务,带动当地村民转型为民宿管家、研学导师,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新模式。
    在塘口墟,人生的万千形态在此上演:迷茫与笃定并行,空想与实干交织,积蓄与迸发共存。乡风如水,润物无声。从空心村到创客热土,说到底,塘口墟的变化,是文明乡风从“外在规范”化为“内生动力”的过程。当乡村拥有文明的厚度、文化的温度与青年的活力,它便能超越“乡愁”的怀旧叙事,成为承载未来的开放空间。
当前:2版(2025年1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